第一百四十九章 养虫儿(求收藏!求推荐!)-《天字一号顽主》


    第(3/3)页

    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

    它们首先猛烈振翅鸣叫,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主动败下阵去。

    相比之下,有的人养蟋蟀不为斗,为了在冬天听个叫唤,这就很讲究养法了。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过冬蟋蟀的养法:把土放在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中,放在暖炕上,经常洒点儿水,慢慢就长出来了,约莫一个多月就能鸣叫,声音很小,入了春,反倒僵死了。

    有了人工养殖的方法,当寒冬降临,乡野一片寂静时,被养殖的小虫振翅高鸣,无疑给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几分大自然的享受。

    外地人可能不理解,会好奇京城人怎么这么喜欢玩虫子?

    这就跟过去旗人优渥的生活有关,丰衣足食而又无所事事,总要找点乐子,在当年娱乐方式及其有限的情况下,不玩花鸟鱼虫能玩什么呢?

    而且大冬天听蝈蝈叫的确有味儿,想象在北方寒冷而又分外漫长的冬季,家里有这么一个会叫的小活物,确实会给生活添不少情趣。

    但想要养的好,讲究可就多了,譬如在夏天玩蝈蝈儿讲究用笼,冬天要用葫芦。

    林剑曾经听一位养了几十年鸣虫的老人说:鸣虫从份到养,从点药到葫芦,处处都能看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这话绝对不是自夸。

    “份”是玩虫人的行话,就是人工繁育的意思,再长寿的草虫儿到了冬天也得死,所以基本上都是人工繁育的。

    冬日养虫,多用葫芦,每种虫子用的葫芦都不一样,大小长短需要适合虫子的身体大小。

    蝈蝈儿葫芦必须是长的圆的,子口间需要用铜丝蒙罩,以防戳到须子。

    油葫芦,样子稍短而下部稍阔,下底需要用三合土砸实成坡形,像是野外的小洞穴似的。

    蟋蟀葫芦又小于油葫芦,外形差不多,也必须得砸底,而金钟儿葫芦,扇形宽体,不用砸底。

    等到了酷寒的凛冬,养虫的人常将葫芦揣入棉袄以本身之体温,暖秋虫听其鸣。

    翁偶虹先生在《冬日话秋虫》一文中叙述得更引人入胜:有嗜虫而不愿揣入怀中者,别出水暖法,以大圆笼中置锡壶,壶内沸盛水,可达半日而犹温,晚饭后,再易沸水一次,可温通宵。

    总之,养虫儿这里面的讲究能生生把一新手逼疯了,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养虫儿?就算买一只养都嫌麻烦。

    话又说回来了,养狗、养猫当铲屎官就不麻烦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