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虽耽虚名儿,却也可谓另一种“生同衾,死同穴”了。 从晴雯问病说起 五十一回晴雯问病,从请医、问诊、到开药方都写得相当细致,这样描写的好处,除了是又一个侧面地表现怡红细事之外,更是对黛玉的一次侧写,可卿的一个对比,尤二姐的一个铺垫。 首先,黛玉自出场就是个病美人儿的形象,晴雯相貌眉眼最像她,却偏偏体力壮,直到本回才因伤风而出现捧心之态,后文且借王夫人之语形容“真像个病西施了。”而兴儿背地里向二尤说过,林黛玉的诨名儿正是“多病西施”。这是明白点出晴雯乃是黛玉的投影儿。 黛玉虽然多病,书中却偏偏一次不曾正面描写黛玉看病,也不曾明点她得的是什么病,就只是含糊地提到她吃的什么药:初入贾府时,众人见她面庞怯弱,知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黛玉答“人参养荣丸”。贾母便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显然“人参养荣丸”比起后文宝钗的“冷香丸”普通得多了,贾母一听即明,而且痛快地说让人去配就是了。因为这是一种常见成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炙黄芪、陈皮、远志、肉桂、五味子”十二味药组成,有气血两补,宁神定气的作用,主治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对神经衰弱也有疗效,正合宜黛玉的先天气血不足,后天忧思多虑。 然而这当然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黛玉的病始终不见好。庚辰本第二十八回有回前批说:“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 “闻曲”指的是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一回里黛玉并没有发病,倒是刚刚搬进大观园,心情好得很,还同宝玉一起葬花、读《西厢》。在这回末,黛玉听见梨香院的小戏子演练《牡丹亭》,深有所感,潸然泪下——很显然,黛玉之病,是典型的“心病”。 而之后的药方,除了二十八回宝玉杜撰的那个什么“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的天价药方外,并没有实写过哪位太医来给黛玉看病开药,只是王夫人提了句“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黛玉回:“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可见医生是常来的,还换着方儿开药。 王夫人且又说起大夫给的一个药名儿,叫什么“金刚丸”的,宝玉开玩笑对应了个“菩萨散”,还是宝钗点明该是“天王补心丹”。这也是一味中医成药,主治思虑过度,耗伤心阴,心失所养而神志不安,虚烦少眠等症,正宜黛玉。 这且不论,重要的是药名,点明了“补心”二字;可惜医家之药,不论“人参养荣”也好,“天王补心丹”也好,终究医症不医心,无法痊救的。 因此到了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之时,黛玉自忖:“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神思恍惚,气弱血亏”,已经把症状病源都说得清清楚楚,且“病已渐成,不能久待”,实令读者哀之伤之,留春无计。 因为黛玉是个太空灵的人物,高贵清逸到无可形容,所以书中关于她的描写一概是写意的,说到她的衣着时,最多只提及古装戏服一般的大红羽缎斗篷,却不会细写衣裙首饰;说她的病时,也只提到烟云模糊,只描绘出一个自吃饭便吃药的病美人儿形象,却不会实写太医如何为她诊脉问病。 而贾母、晴雯等都是活在俗世里的人,热热闹闹地过日子,所以如何病,请何医,吃何药,也都会一一道来,如数家珍。而晴雯作为黛玉的俗世化身,这次问病就更显得重要了。 因为续书中有多处关于黛玉咳血的描写,以至后人妄解红楼,猜测黛玉得的是肺病,还说贾母就因为这个才不喜欢她,而让宝钗嫁给宝玉的。真真一派胡言! 且不说那黛玉原非凡夫俗子,不可能得什么民间常见症,就是从贾府的规矩也说不过去,且看五十一回的这段描写: 晴雯的病因是热身子着了凉,症状是打喷嚏,鼻塞声重,懒怠动弹,也就是感冒了。宝玉唯恐王夫人听说了会让晴雯回家养息,遂不肯声张,只打算悄悄地请了大夫来诊治。反是晴雯识大体,说“到底要告诉大奶奶一声儿”,免得有人问起不好回话。 李纨听说了,遣人来传话说:“一两剂药吃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是出去为是。如今时气不好,恐沾染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 那晴雯心高气傲,当下赌气说:“我那里就害瘟病了,只怕过了人,我离了这里,看你们这一辈子都别头疼脑热的。” 在贾府中,一个伤风感冒都这么严重,唯恐传染别人;若是黛玉有肺病,贾母倒会许她成日家同宝玉在一处吗?而且黛玉初来时,已经在吃人参养荣丸了,贾母还放心地安排两个人住在一间屋里,不过隔着一道碧纱橱,岂非说不过去?更何况,倘若黛玉患的是肺病也就是“瘟病”,晴雯明知林姑娘是宝玉心坎儿上的人,会这样毫无顾忌地大叫大嚷吗? 可见黛玉所患之病重在写意,至少不会传染任何人。作者早自二十三回起,已在“回回写药方,为颦儿添病”;三十二回说“病已渐成,不能久待”;四十九回索性让黛玉自己拭泪直言:“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象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这明明是泪债即将还清之兆。 很明显,这个天下第一情痴女子质本洁来还洁去,为还泪而来,因泪尽而死,一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所有的病症都只是表象,也只是心病而已。众评家又何须再为其添病呢? 因此,书中虽然从无关于黛玉诊病的正面描写,但其替身儿晴雯的这段问病细节却十分重要,后文是婆子对胡大夫说:“若是小姐的绣房,小姐病了,你那么容易就进去了?”侧面写出小姐诊病的端严尊贵。而什么样的笔墨落到实处,都不足以衬托黛玉的清灵飘逸,都会因为太“写实”反而让这个人物俗了。因此,看病这件事,就由替身儿晴雯代劳了。 且说那胡大夫开了药,宝玉因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枳实、麻黄等,便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象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命人另请了王太医来,重新诊脉开药,果然方子上再没有枳实、麻黄,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这才满意了。 后来有医家纷纷讨论,从各味中药的性能功效上大开医学论坛,有人赞宝玉深通医理的,有人说宝玉不懂装懂的,对他这套男女有别论更是嗤之以鼻,认为宝玉身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之公子哥儿,而晴雯作为使力不使心的丫头,还不知道谁更壮实呢,如何吃个药还要分别,女孩儿就不能像男人一般治了? 然而这也是庸人自扰。让我们抛开医理,就书论书,那胡君荣后文治得尤二姐滑胎,已经充分证明是个庸医;而王大夫重新诊脉后,开的药方里果然没了枳实、麻黄之类,足以证明宝玉所言不差。 即便我们认为王太医经常在贾府走动,了解宝玉心性,故意投其所好,但其医术是不用怀疑的,既然他能够这样开方子,至少证明宝玉说得不错,对医药是有所认识的,完全没必要把这当成宝玉的又一宗罪状。 综上所述,晴雯问病一节,承上启下,对全书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回,且不可只当作琐事小节而轻忽略过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