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坐标-《漫威归来的发明家》


    第(2/3)页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地球的坐标还没有被暴露。

    首先,人类发射的最远的旅行者系列探测器,现在也才刚刚飞出日球层,飞了几十年连太阳系都没飞出去,就是有心想要暴露地球的位置,能力也是不够的。

    其次,人类使用的电磁波在宇宙中衰减速度极快,而且电磁波想要传的远必须要用大功率发射源,这种大功率必须是恒星级别才行,人类目前所谓的“大功率”在浩瀚的宇宙中就是一只蚊子在叫。

    暴露坐标的概率也不大。

    而最后,同时也是丁升最担心的,就是量子领域了。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量子纠缠。

    在丁升出生的这颗星球上,第一个将“两个暂时耦合的粒子,不再耦合之后彼此之间仍旧维持关联”形容成为“量子纠缠”的人,是薛定谔。

    理论上来说,量子纠缠状态下的信息传递速度可以超越光速,这就违背了相对论中设定的速度极限,所以当时而言,这个概念相当不受爱因斯坦的待见,被认为不科学。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就算是爱因斯坦,也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量子纠缠越来越被物理学家们所接受。

    1964年,约翰·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其数学形式为∣Pxz-Pzy∣≤1+Pxy,

    为量子纠缠的而研究提供了初步理论实验基础。

    1972年,检测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首次完成。

    1996年,年仅20岁的华夏硕士生卫剑赴奥地利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卫剑参与奥地利科学院组织的实验,成功实现纠缠态交换。

    2003年,卫剑团队首次成功实现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

    2006年,年仅19岁的凯瑟琳·奥克斯顿带领的研究小组实现诱骗态方案,使得量子态传输距离拓展到100公里。

    2009年,卫剑团队将这个距离延长到了200公里。

    本来,按照科技树的正常发展,在有关于量子纠缠的研究上,下一步是研发量子卫星,然后在未来十年内,可以使得量子信息的传输距离达到千公里级别以上。

    这样的速度下,地球科学家最起码还要数十年才能碰触到真正的量子纠缠现象,接着大力发展量子技术,进行超远距离的量子传输,跨太阳系传输,星系传输......

    再然后,才是发现量子空间中的量子领域,实现量子穿越。

    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少则一两百年,多则五六百年。

    期间其它科学领域的进步也是日新月异,人类即便真的因为发展量子科学导致地球坐标暴露,那时候起码有一定的能力自保,不至于坐以待毙。

    可事情的发展,总不是每次都朝着理想的方向而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