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中国工业机器人之殇-《大国之巨匠》

    金汉林的行程的确安排得很紧凑,下午在冯海波等人陪同下参观了江南常兴造船集团的几个重要车间,还有脉动式生产线之后,第二天就和中海市主要领导会晤了。

    三天后,金汉林结束了这一次中海之行,回到了中船工业集团总部。而沈欢也得到了内部消息,中海市政府原则上同意了和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共同开发江南常兴造船基地这个项目,并且保钢集团将会成为新江南造船集团的重要股东之一。

    这倒是跟沈欢记忆中发生的那段历史差不太多,后来江南常兴造船基地的三条线的确是股权比较复杂,其中不但有保钢的股份,也有外高乔的股份,还有的是外高乔的母公司中船工业集团的股份。

    真正完全由中船工业集团百分之百控股的还是江南常兴造船基地三号线,也就是所谓的军品生产线,三号线主要的任务是为海军生产重要的武器装备,同时兼具生产民品的功能。

    不过现在沈欢提交上去的建议书,又多出了一些规划,从原来的七个大型船坞,六座室内船台,八座室外船台,共三条生产线,增加到了四条生产线,九个大型船坞,十座室内船台,十座室外船台,当然相应的布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当然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一期工程建成后主要生产干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不同,二期工程主要是建造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和海洋工程船,甚至还有豪华游轮的生产能力,当然脉动式生产线更是重中之重,它可以生产多种高附加值船型,这些船型属于造船行业中的高附加值类型,可以让中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

    脉动式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伊万已经同瑞点的ABB公司中国分支机构进行了接触,这家公司对江南常兴造船集团的订单似乎兴趣不大,随便报了一个高价,把伊万给吓回来了。

    伊万找到沈欢,把情况给沈欢一说,气得沈欢也不禁骂道:“这些外国佬,也太高傲了,竟然开这么高的价格,分明就是想把我们当成了砧板上的肉,任他们宰割了。不行,不行,这家公司绝对不能成为我们的自动化设备供应商,我们得再找一下别的公司。”

    伊万连忙道:“对了,我还通过关系,联系到了亿大力柯马公司的商务部负责人,对方似乎很有兴趣跟我们合作,今天已经向我们发出了邀请,希望我们前去他们公司总部考察,并且就这个项目进行商谈。”

    沈欢想了想道:“看来只有找这家亿大力公司比较靠谱了,你再跟对方确认一下,我也跟公司领导再汇报一下,如果没问题的话,咱们就要尽快启程前往亿大力,早点把这些关键设备落实了。时间不等人呐!”

    工业自动化设备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在中国起步太晚,发展历程也是让人喟叹不已。事实上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时,中国就开始进行了第一次工业机器人的探索。一九八五年,中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就完成了中海一号弧焊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制,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六自由度关节工业机器人。

    只不过在八九十年代,甚至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内基本上都不具备支撑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条件,所以这些研究成果都没有实现产业化。一直到二零零七年末,在一场国内机器人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会议中,专家们充分的讨论了中国到底要不要做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有不少专家都持反对意见。

    在二零零八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的第一个项目才开始启动。这个工业机器人将应用于汽车制造,并且只是一个焊接工业机器人,功能比较单一。

    尽管到了二零一八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近百亿美元,销量将有可能超过十五万台,中国的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由于国外品牌早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绝对主力,国际品牌商们早就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条,所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厂家无论是在采购方面还是在下游产业链都不具备优势,经过几年的竞争,众多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倒下,如同潮水一般退去,只剩下少数实力较强的厂家。

    不过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家的主要产品还是搬运上下料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占比较小。同时国内厂家在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方面还有技术瓶颈待突破。

    在国内船舶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更为缓慢。但船舶工业机器人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配有外部升降和行走机构的多协同控制焊接机器人完成平面分段生产线后部组立结构较复杂焊缝焊接;配有焊缝跟踪功能的专用焊接机械手完成焊接特别狭小的、人员不能进入的分段空间等等。

    想想那都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现在还是九九年,国内没有一个厂家可以做出适用于脉动式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来。这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之殇,沈欢也是无奈,只能组织考察团,准备前往亿大利柯马公司考察,这一次必须要谈判成功,花最少的外汇,把脉动式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工业机器人买回来。

    现代化的船舶工业,未来必定是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仅仅是脉动式生产线需要机器人,像焊接车间,切割车间等等,未来都需要工业机器人,当然这个重任,就不是沈欢能够完成的了,这只有靠国内机器人公司和船厂合作,共同完成这个重任,开发适合中国造船厂的工业机器人。这一天可能会来得比较晚,沈欢也明白。

    在伊万的牵线下,沈欢和柯马公司商务部总监弗朗西斯取得直接联系,确认了合作意向之后,便向公司领导详细汇报了情况,最后冯海波拍板,让沈欢负责此次工业机器人的采购和谈判工作,择日组团飞赴亿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