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地眼冤-《碧溪传人之邪体》
而那游方道士也一眼便看出了程知野面带黑色,印堂有残留煞气,恐怕会有牢狱之灾。程知野也是病急乱投医了,也顾不得那游方道士是否有真本事,连忙行礼恳求对方救救左州一方百姓,事后必有重报云云。而游方道士只是索求了一顿饱饭,程知野顿时有些相信那游方道士是真的有本事。
于是程知野亲自作陪,请游方道士用了一顿丰盛的宴席。在宴席上,游方道士说自己来到左州地界,便观察到一股巨大浓郁的阴气聚集于此地,而且一路上百姓十去九空,到处都有逃难的人。而此时附近并没有战乱、疫病或者灾荒,那唯一的解释便是闹了鬼祸了。
所谓的鬼祸,乃是指某地的阴魂不分昼夜,无视人群城镇,肆无忌惮地行动的情况。一旦某地出现鬼祸的迹象,附近的所有术士必须放下成见矛盾,甚至生死之仇都必须放下,共同对付出现的鬼祸。因为一旦某地出现鬼祸的迹象,若是放任不管,必然会导致生灵涂炭,甚至早就鬼王,百里无活物的惨剧。如果真的那样,就会造成了巨大的危机。所以鬼祸出现的地区,所有术士必须要放弃成见,去解决鬼祸。
那游方道士在吃完饭后,带着一个古旧的罗盘,来到左州最高处,城里的崇武塔上。可是那游方道士在经历一番推演之后,竟意外地发现,左州以及附近的阴阳两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甚至已经无法辨认出左州正常的阴阳循环所在了。在经过多方查询,尤其是知晓了当初的义军被屠杀的事件后,便立刻意识到了,这次左州的鬼祸的起源十有八九是和那次屠杀事件有关。
游方道士通过州衙的档案,得知了当初被屠杀的义军,以及其家属的头颅,所被安置的棺材的具体位置。待到来到已经是恶鬼肆无忌惮出现的百棺山时,那游方道士才发现,当初那帮官军竟将那些棺材安放在了百棺山的地眼所在,那地眼乃是风水里,一方境地阴气最重的所在。而一旦有冤死之人,无意间葬于地眼所在,往往会借助阴气,成为一方祸害。
而且这种原因形成的邪祟,往往极具危险,因为术士若是想要将其降服,就势必会和整个一方天下的阴气斗争。那样的情况,即使术士道行再高,也是凶多吉少。所以“地眼冤”是术道极难处理的邪祟问题。
而当初左州的情况更为糟糕,那数万义军和其家眷惨死于官军的诈降计,他们被屠戮一空,冤死的不甘和愤怒,让他们全部变成了恶鬼,再加上地眼巨大的阴气帮助,让他们已经成为了鬼祸。更要命的是,由于巨大怨气的干扰,左州的阴阳二气也遭到了严重的干扰,也就是说,即使没有鬼祸出世,左州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天灾,到时候左州的百姓照样会死伤惨重。而且任由其发展下去,这种情况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
那名游方道士也是颇为注意这点,其实当时左州的情况已经被术道所注意了,只是当时天下已经陷入了大乱的趋势,术道诸宗派也陷入了为了争夺势力而大打出手的情况。他们不是没有派出人来,只是根本没有派出什么像样的高手,那些修为不高的弟子过来,除了送死就是措手无措,根本对于鬼祸没有什么作用。
到了游方道士来到此处时,鬼祸已经初步形成了,若是不进行处理,只怕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导致左州城彻底化为鬼蜮。所以游方道人决定解决掉这个已经初步形成的鬼祸,不过即使游方道人也是一代奇人,可是面对着已经在地眼存在多时的数万冤魂,他也是颇为苦恼的。
游方道士在州衙闭关了七天,最终想到了一个办法,具体的方法大致就是利用阵法,将地眼里的阴气,短暂地调离原地。然后趁着里面的冤魂恶鬼给超度封印,说实话即使是这样,那依然是极为麻烦的事情。因为那是数万冤魂恶鬼,对于寻常术士而言,一个两个成气候的恶鬼,便是极为难以对付的存在,更不用说是数以万计的恶鬼了。不过那游方道士到底是一代奇人,他真的做到了处理掉数万冤魂的事件。
不过即使如此,那游方道人也是花费了三年的工夫,折损了五年阳寿,方才将那三万冤魂全部超度完毕。仅仅凭借这一点,那游方道人便可以列入术道史册了。
游方道人花费了如此代价解决了左州鬼祸之后,便隐遁无踪了。而百棺山即使如此,依然是左州人所畏惧的所在,大部分左州百姓依然对于百棺山不敢接近,即使官道会从百棺山附近修筑,可是左州本地人,却宁可绕远路,也不愿意走着附近的官道。而如今李万海却不得不走上这条让当地人闻之色变的鬼道。
李万海翻着地图,可是心里畏惧的不是什么山贼土匪,毕竟敢在百棺山附近安营扎寨的土匪山贼,那真的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由于和燕云夏家联系比较近,再加上最近他们和财神阁来往也比较密切,所以李万海作为通天镖局的总镖头,他也知道了一些内幕,他更知道这次的任务恐怕没有那么简单。这次所谓的押运混镖,恐怕真的是凶多吉少。为此李万海早就安排了后事,准备了遗书。
可是任是李万海自问经历了不少腥风血雨,也见过了不少诡异的事情,可是这一路上的氛围,却让他依然感觉到了由衷的不安。至于那些走混镖的其他镖局的总镖头们,也或多或少地,有所感应了。
“这里的阴气浓郁得让人感到背后都是一凉啊!”说话的这人个头不算高,竟是个穿着黑色锦袍的小老头,他抬头看向了远处依然处于阴影中的山峦,又看似不经意地看向了镖队里的某处,微微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