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最终南方巡阅使并没有能够担任到天品长老,这点连黑莲教内部都颇为震惊。实际上最后真正得到天品长老之职,晋升入长老会的,居然是事先谁都没有看好的西方巡阅使。 要知道在黑莲教里,背景和自身实力,是晋升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没有背景,纵然有实力,也必须得一点点地功勋积累,而且上限也不过是堂主坛主之列,根本没办法摸到高层。当然了,例外也不是没有,当年那个斩杀上任,成为天品长老的狠人,便是由寻常的小头目,连堂主坛主都不算,一跃成为高层的存在,因为他实力太强了,几乎是直接秒杀了上任天品长老。 当然个人的实力也是必须要有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本事,即使担任了某项职位,也必然会被刷下来。在接下来的任务里,露怯失败,然后被处以极刑。 而西方巡阅使并没有明面上的靠山,可是如果他没有靠山,那是谁也不肯相信的。毕竟能够成为四方巡阅使,除去本身实力强劲之外,有个可靠的背景显然也是在他们的必须要有的选择。西方巡阅使明面上的最大靠山,是黑莲教总坛的护教右使。这个护教右使名义上是属于总护法的麾下,可是实际上他却直属于黑莲教主,和护教左使一样,属于黑莲教里少数不属于三大势力之一的高层。 可是仅仅一个护教右使显然是不足以让西方巡阅使当上天品长老的,护教左右使平素也很少参与到权力纠纷之中,所以当年的术道中人都认为那是因为西方巡阅使,背后的高层恐怕绝不止护教右使那么简单。 而南方巡阅使没有能够当上天品长老,事情的真相一直没能弄清,直到他某处酒后发牢骚,被其他宗派设在他身边的暗线所听到,传了出去。那些话大致是说,他之所以没能当上天品长老,是因为龙神诀没能交给大中正,他派遣的心腹带着一队精锐去运送龙神诀和大批金帛,去交给大中正,结果半路被人劫道。最诡异的是,除了龙神诀之外,那些金帛根本没人去动,完好无损地丢在了原地。 说起来也是讽刺,寻常盗匪见了黑莲教的旗号,即使不逃之夭夭,也是断然不敢动手的,可是这次黑莲教抢惯了别人的主儿,居然被别人给抢了,这倒是颇为讽刺。然而术道中人,却不是这么想的。敢在黑莲教头上动土的宗派,恐怕真的屈指可数。即使有实力不畏惧黑莲教的宗派,也不会轻易招惹他们。 所以当时的看法有两个,一个是某个外界宗派的出手,至于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暂未得知。另一个便是黑莲教内部的出手,怀疑对象不出那几个巡阅使,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不让南方巡阅使得到大中正的青眼,进而晋升天品长老。结果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同他们预料的一样,南方巡阅使并没有能够升迁,此后的岁月里也没有得以重用,反而被边缘化了。 从龙神诀是在碧溪秘库来看,当年的事情应该是九龙内卫所做的。但是九龙内卫又是如何得知南方巡阅使是走的什么路线,什么时候启程的呢?是他们早就有预谋,还是得到了黑莲教内部某些人的情报,这就不得而知了。 刘启超望着龙神诀,眉头微微一皱,看到越来越多的典籍,他就越发觉得九龙内卫的可怕了。这里面的秘籍,有至少一半的是原本属于各大宗派的镇派或者重要的典籍,都是因为各种缘故而被夺走或是失踪,现在却出现在属于九龙内卫的碧溪秘库里。刘启超想到这里,忽然想到了什么,他立刻按照秘库里的搜索玉简。 在碧溪秘库里的典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若是没有一个规律来归类,恐怕即使是九龙内卫的人,都很难去查到自己想要的。而事实上,却也确实如此,当年碧溪一脉的先人,也确实给这些典籍做了分类,并用玉简在每一大类的旁边,做了简略的阐述,帮助来者查阅。 刘启超来到了巫门的一列,果然那里也有不少的典籍。刘启超直接翻阅了几本,果然找到了万兽一脉的那列。 “巫门万兽一脉所得秘典。”这是刘启超打开玉简时,所看到的第一行字。 “宏正七年,挑拨巫门内斗,令巫门分为八脉,是为星魁、天咒、百尸、万兽、玄阴、九毒、灵傀、幽影。” “宏正十三年,出亲王一人,天卫三十,围剿巫门星魁一脉九眼巫皇,未果。密令追杀,灭其弟子。” “宏正十七年,出国公三人,天卫二十五,击杀巫门百尸一脉湘阴巫王于羊首山下,夺取其秘典《尸王诀》,得高阶僵尸六具。嫁祸于巫门九毒一脉,挑拨其内斗。消耗两脉精锐过半。” “天德三年,以《尸王诀》为饵,吸引巫门及西南御尸宗派十余家,聚于不灭渊……消耗御尸一脉大半精锐,巫门百尸一脉精锐尽折,五十年内空无再生之力。” “天德十五年,出亲王两人,天卫四十,击杀巫门灵傀一脉天星巫皇于湘江,令异器堂以其尸骸炼为傀儡。” “天德十六年,以魔王傀儡袭杀灵傀一脉副魁首,毒杀灵傀一脉精锐三百一十四人。” 看到这里,刘启超已经忍不住加快了速度,翻向了属于万兽一脉的篇章,果然他看到了他不愿意看到的。 “宣威五年,出国公三人,天卫三十,围剿巫门万兽一脉魁首,未果,灭其弟子一名。” “同岁,挑拨巫门万兽一脉,使其分裂为七脉,是为天龙翟家,陆吾路家、麒麟齐家、蛊雕古家、青丘胡家,饕餮陶家、穷奇姬家。” “宣威十二年,出国公一人,天卫十二,击杀陶家家主陶无情于凤凰城,灭饕餮陶家。” “宣威十五年,出国公两人,天卫十五,灭穷奇姬家,囚于家主于炼血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