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后续:各国反应-《多元宇宙的异位面来客》


    第(3/3)页

    德国占领着世界上最大的铀矿(捷克斯洛伐克),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化学工业,虽然由于反犹政策,导致知识分子大量流失,但德国仍然拥有一批顶级的科学家。

    原子的裂变现象的发现人奥托·哈恩和弗里兹·斯特拉斯曼就是两位德国科学家,这两人在战争爆发后仍留在德国没有离开。

    包括沃纳·卡尔·海森堡在内的诸多德国科学家参与了德国的原子弹计划,成为‘铀俱乐部’的成员之一,沃纳·卡尔·海森堡就是这个计划的总负责人。

    问题是,在之后的工作中海森堡非常错误地估计了工程量,为了维持链式反应,必须至少要有一个最小量的铀235才行,这个质量称为‘临界质量’。

    而海森堡在之后的计算中认为至少需要几吨的铀235才能造出原子弹,而根据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情况来看,实际上只需要几十千克就足够支撑。

    因为权威海森堡的结论,德军最高统帅部包括小胡子元首本人,都对原子弹计划不抱希望。

    这种情况一直到美军在实战中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根据随后到来的情报,军方专家进行了推断,认为这种超级炸弹运用了一种全新的物质,于是有‘铀俱乐部’的成员联想到了半死不活的原子弹计划。

    之后在最高统帅部的高度重视下,德军组织科学家们重新进行了计算,随后‘诺尔斯克’计划秘密上马。

    但是一直在德军统治区活动的反抗军,发现了‘诺尔斯克’计划的蛛丝马迹。

    “我们在在挪威诺尔斯克电气厂提炼的重水,多次被不明来历的敢死队破坏,这极大的影响了相关实验进度。”主管‘诺尔斯克’计划的官员说起这事有些无奈。

    德军广阔的占领区里,有太多未被清理的游击队了,诺尔斯克电气厂又在远在挪威,运回来一路上有太多的地方可以下手。

    尽管德国用大批流失文物交换了华夏的‘先进技术’,一举攻进了英伦三岛。可英国数量庞大的舰队依然保存着相当大的力量。

    海运对缺少制海权的德国来说,太过危险。

    “陆运不行,海运也不行,那么空运呢?”德空军元帅突然开口,“欧洲的天空可是牢牢的握在我们的手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