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副总统接见-《都市全能巨星》


    第(1/3)页

    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颁奖典礼结束后,除了获得十项提名创造格莱美历史纪录和拿到六项大奖的碧昂丝外,张华松就是最引人瞩目的获奖者。

    不仅是因为他拿到了最重要的格莱美年度歌曲大奖,还因为他是“格莱美史上最大牌的新人奖获得者”,以及运动员获得格莱美音乐奖的特殊身份。

    《洛杉矶时报》格莱美特刊报道:“在刚刚结束的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颁奖典礼上,获得十项提名创造格莱美历史纪录的碧昂丝·吉赛尔·诺斯独得六项大奖,毫无疑问是本届格莱美的最大赢家。而田径之王、网球运动员张华松获得格莱美年度最佳新人则成为格莱美有史以来最大牌的新人奖获得者。除此之外,张华松的纯音乐单曲《Victory》众望所归,获得年度最佳歌曲。以一个运动员的身份在全球地位最高的格莱美音乐奖颁奖典礼上登顶,张华松也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洛杉矶时报的评论就是全球大多数媒体的论调,无数人都觉得身为十大国际天王巨星的张华松成为格莱美新人奖获得者感到很好玩。同时,也为张华松的《Victory》获得年度最佳歌曲而表示高兴。

    《Victory》是纯音乐,没有歌词,不存在听不懂的问题,全世界的人都能听得到这首纯音乐歌曲中蓬勃向上、激励人心的力量。

    因此,《Victory》获得年度最佳歌曲,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网民和歌迷都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

    不过,张华松毕竟是一个华国人,他的歌曲能不能得到获奖者以欧美人和英语歌曲为主的格莱美评委的认可,全世界的网民和歌迷还是有一定担忧的。

    现在终于尘埃落定,《Victory》成功的拿到了格莱美年度最佳歌曲,证明格莱美评委和他们这些普通网民的欣赏水平是一致的。

    在为张华松感到高兴的同时,也为他们自己的眼光感到高兴,有一种网民影响到格莱美组委会决策的自豪感。

    除了张华松的粉丝、同胞、歌迷,以及喜欢《Victory》的网民外,南非世界杯组委会对张华松获得格莱美奖也非常高兴。

    趁着张华松刚刚获得格莱美奖的热度,南非世界杯组委会和国际足联在2月2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称:

    “南非世界杯组委会自去年向全世界顶级音乐人发出邀请后,截止2009年12月31日,我们共收到近百份世界杯主题曲的作品。经过1个月的严格筛选,最后我们选定了国际天王巨星、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年度最佳歌曲获得者张华松的作品《We-will-rock-you》,作为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唯一官方主题曲。我们认为,《We-will-rock-you》是一首最适合足球赛场的作品,我们也相信这是一首可以在足球场上流传多年、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稍后,我们将联系张华松,启动世界杯主题曲官方MV拍摄计划,争取早日让这首歌与球迷们见面。”

    当全世界媒体和民众还在为张华松作为一个非欧美人、非英语系国家的运动员获得格莱美音乐奖而赞叹不已的时候,没想到南非世界杯组委会和国际足联突然站出来公布了他们的世界杯主题曲选定结果。

    而这个2010年世界杯主题曲的作者,正是刚刚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转播的格莱美音乐奖上获得两项大奖的张华松。

    全世界的人都感到目瞪口呆了!

    即使对张华松最有信心的铁粉和华人华侨同胞,也为张华松取得的成就和霸占新闻版面的能力感到咋舌不已!

    这才刚刚卫冕了澳网冠军,有可能成为网坛百年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年度全满贯的运动员,然后又以运动员的身份跨界获得每届格莱美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年度歌曲奖。

    这两项成就,放到全世界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足以得到各国媒体重磅报道,甚至头版头条的待遇。

    张华松1月31日一天之内完成的这两项成就,已经够让人惊讶的了!

    没想到,就这还没完,大家仅仅讨论了一天张华松的澳网冠军和格莱美奖后,他的音乐作品又在2月2日被宣布为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主题曲。

    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球迷和观众数量是全世界所有运动中最多的,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

    虽然这只是一个主题曲,并不是张华松亲自踢球。但踢球的运动员多了去了,世界杯主题曲却四年才有一首,而且是要在开幕式上演唱的。

    在全球直播的世界杯开幕式上献唱,全世界的收视人口恐怕比澳网决赛和格莱美颁奖典礼加起来还多。

    如果歌曲好,甚至可以一直流传下去,比获得一个格莱美奖的影响力更高。

    因此,记者们都兴奋了。

    张华松参加完格莱美颁奖典礼后还没有离开洛杉矶,媒体记者就纷纷涌往酒店,强烈要求采访张华松。

    对记者采访、增加曝光度的事,只要自己方便,张华松都是从来不拒绝的。为了完成系统任务,张华松也只能过这种闪光灯下的生活。

    只希望早日完成任务,放下包袱,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因此,张华松借用酒店的会议室召开了一个记者会,挑选了几十家大型媒体的记者接受集体采访和提问。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