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陷阱-《漫游诸天》


    第(1/3)页

    杭州,自古繁华富庶之地。

    南宋时元军兵临城下,恭帝开城迎降,故至今日,杭州并未经受兵灾洗礼,兼且城临钱塘江左,跨运河,据水陆交通枢纽,地理优越,可谓富甲天下,所以此地乃是反元活动的重要中心。

    如今华灯初上,西湖旁青楼密布,灯火辉煌,哪有半点亡国景象。

    向无踪匆匆来到当地三大青楼之一的飘香楼前,毫不迟疑大步进入,立即就有一个年约四十的盛装妇人迎了出来,亲热地道:“大爷赏面,请到楼上雅座用茶。”

    向无踪心急如焚,哪有心情与她啰嗦,径自问道:“不知官捷来了没有?”

    先前获赠宝笈,虽然令向无踪喜出望外,但却隐隐感到凌渡虚有种临危瞩托之意,想来对方此去也没把握全身而退,不禁大感不安。何况思汉飞这等人物突然在杭州出现,绝无小事,他不得不赶紧通知复尊旗的人。

    这个官捷,便是复尊旗的副旗主,也是杭州的总负责人。对外的身份乃是一个在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富商,在这伫有长期的包厢,专门招呼当地权贵,可说是无人不识,本身的丝绸和茶叶生意也做得极大,就连蒙古人也要极力拉拢于他。

    听到是来找官捷的,那妇人面容一整道:“原来是官大爷的朋友,贵客远来,请让小婢为你引路。”

    随那妇人登楼,只见楼内布置清雅,显然出于高人的设计,当中看到的书画题字,也都有来历可寻,一路行去,不时遇上些欢场姑娘,其中不乏美女,她们眉梢眼角的醉人风情,若非向无踪怀有心事,也要让他这奔走四方的江湖客,兴起温柔乡处是吾家的欲望。

    楼内的厢房全部客满,隐隐传来欢笑之声,管弦丝竹声中,透出燕语莺音,一片热闹,却丝毫不觉喧哗胡闹,显得这所著名妓院的客人,素质和文化都相当高。

    青楼占地极广,登上二楼之楼后,还要向左经过一条长廊,步过两边十多间大厢房,才到达另一端的东厢,而楼上的厢房,又较楼下的雅贵。

    离厢房尚有一段距离时,隐隐传来七弦琴的声音,琴音起伏顿挫,甚有神韵,似是在描述大自然反璞归真的生活,美景无限。

    来至门前,尽管向无踪心中焦急,但也不忍推门而入打断琴音,挥手示意那妇人离去,自己则静立在门前。

    这时琴音趋急,描写樵夫深入穷山之中,运刀劈柴,传神之极,操琴人之琴艺,已臻化境。跟着一连串珠落玉盘的声音,琴声急止,音虽尽而意有余,勾起向无踪一股对戎马江湖的厌倦,轻轻一叹,似若一个长期离乡的游子,忆起家乡的万般好处。

    琴音落下之后,一个雄壮的声音才在室内响起:“门外是何方朋友?请恕小弟官捷怠慢之罪。”

    跟着房门大开,一个体形健硕的男子迎了出来,见到来人是向无踪,不由长笑一声:“原来是向兄,却是不知是哪阵风将向兄吹来了,快快请进!”

    向无踪迈步入内,只见门后是一个小厅,厅内一个小几放了一张古琴,琴前安坐一位身材修长的佳丽,面型古典,双目凄迷,有种难以形容的哀美。

    除了这名女子和官捷外,里面还有一个书生模样,却英气勃勃,绝无文弱之态的年轻人,另外还有一个相貌堂堂的粗豪大汉。

    略微寒暄几句,官捷又为他介绍了一番,向无踪才知道原来那操琴的女子,便是以琴技名动江南的杭州第一琴妓高典静。而那书生模样的人叫做郑崖,诗剑双绝名震江南一代,粗豪大汉名叫马临江,以侠义著称。

    官捷笑道:“向兄来得正好,高姑娘琴艺高绝,为当今妙手,你有幸一闻琴音,实在有缘!”

    听到官捷说出“有缘”二字,那郑崖面容一沉,显然不大高兴。马临却是江面色如常,看来心胸较阔。

    向无踪见此,又观这两人的目光大多数时间都停留在高典静身上,也就醒悟过来二人是这女子的裙下之臣,而他尽管急迫,却是由衷赞叹道:“姑娘天生慧根,琴弦之艺,出神入化,能有幸得闻姑娘琴音,实是向某之幸!”

    高典静长长的秀眉轻轻向上扬起,一双妙目朝向无踪瞧来,道:“得向先生如此赞许,小女子不胜汗颜。”

    向无踪从她的眼中瞧出感激,知道自己于门外为琴音所感而发叹,当时还未睹她姿色,实乃真正知音,而非贪她美貌,所以晓得他是真心推许她的琴技。见她眼内幽思无限,我见尤怜,向无踪登时也就明白到了郑、马两人的感受,心内也不由倾倒。

    郑崖轻咳一声,显然不想向无踪对他的心上人产生兴趣,语带轻视地道:“方才我听向兄脚步轻微,似乎轻功不弱,不知是何派好手,让在下看看贵派可有相熟的朋友。”

    他的言外之意,正是讥笑向无踪乃无名小卒。

    向无踪淡淡一笑,也不计较。

    倒是官捷出言道:“向兄家学渊源,其父乃是‘魅影’向极,郑兄当有所闻。”

    高典静一向不喜旁人在她面前行争风吃醋之举,不由站起了身子,告辞离去。

    而她一举一动,都别有一番优美风韵,扣人心弦,郑、马两人注意力急急回到她身上,齐齐挽留,高典静只是摇头。

    官捷何等老练,打圆场道:“郑兄马兄,今夜高姑娘已奏满三曲,不如再约下次之期,岂非更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