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节 西伯-《大宋武夫》


    第(2/3)页

    中原的民族观本来是非常清晰的,孟子曰:“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即我华夏是文明正统,用华夏文明把夷狄都“变过来”。

    韩愈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春秋》以“礼”作为判别夷狄与中国的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夷狄亦可视为中国,反之,则中国亦可视为夷狄。所谓礼,即以“周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这两句话的核心,就是以夏变夷,以华夏的典章制度同化周边夷狄。比如后唐,本来是沙陀人,但已经被唐朝同化,穿汉服,说汉化,以中原之主抗击塞北夷狄的进攻,被后世历朝历代都认为正统的汉族政权。

    更不用说杂血鲜卑的隋唐,被视作正统汉族政权的第二个高峰。宋朝立国以后,也是这样做华夷之辨。因此同样是党项人,西夏就是夷狄藩属,折家就是宋臣。

    折可求的本意,是想推卸掉救援永兴军的责任,手握私军,待价而沽,但被女儿缠得烦了,说出“我家是党项人”之后,突然脑洞大开,自己是党项人啊。

    在这风云际会的改朝换代之计,自己为什么不能争取一个更高的位置呢?西夏之祖李继迁也不过是一个节度使而已。

    “三娘,你先出去,和彦康说,明天先不要走,为父不是不去救永兴,只是要慎重,要万无一失,折家列祖列宗一百来年的心血不能赔进去了。”

    在劝走了女儿之后,折可求开始脑袋发痛。他本是武人,最擅长马上厮杀,却不善于错综复杂的势力倾轧。

    “你是说,我们折家是党项人,就不会忠于大宋?”折月岚质问呼延庚,她有些气急:“呼延氏还是匈奴人呢。”

    两人并马而行,高鹭在呼延庚的另一侧骑着马。

    呼延庚向折月岚解释:“不是我说的,是折可求真的这么想。其实党项人也罢,鲜卑人也罢,匈奴人也罢,六百年了,早就归于华夏。我所创的轩辕教,你也不是不知道,只有轩辕子孙和夷狄的区分。匈奴是黄帝苗裔,鲜卑是西陵氏之后。”

    呼延庚说到这里,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匈奴归汉是众所周知,但西陵氏就有些生僻了,比如折月岚就不知道,趁着折月岚对西陵氏还没反应过来,呼延庚改口,换了一种说法:

    “党项人是鲜卑的一支,鲜卑是西伯的化音。所以你们鲜卑人是周文王之后。”

    “当年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到武王伐纣的时候,有几个武王的兄弟不同意,说这是这是造反呀,要灭九族的。于是几兄弟要为周文王留一支遗脉,他们带着部落一路北行,终于在塞北的一处草原上停下来,繁衍生息。因为是西伯侯的遗脉,故而那里就被称作西伯利亚,那里的人就是西伯人,即鲜卑人。”

    “哼!”见呼延庚总是哄着折月岚说话,高鹭在一旁插嘴道:“西伯好说,利亚又是什么鬼?”

    “利指益处,水草丰美之地,亚则是次支,盖武王为正支,北上者为亚。”

    “上次和公孙胜不是这么说的。”

    “别闹。”呼延庚轻喝一声,高鹭就不做声了。

    “既然是周文王后裔,那你干嘛疑心我家要造反?”

    “大姐,不是疑心你家,是疑心折可求,怎么不用争,到了府州,自然知晓。”

    三人在中军并肩骑马前行,突然后面有人来报:“武松、施恩回来了。”

    “他们回来就好,先给我绑上,到宿营时在发落。”

    昨天上午出发的时候,就发现陷阵营指挥使武松,以及教导指挥的受训锐士施恩不见了。呼延庚听到汇报,一想到这是孟州附近,对武松施恩两人去干什么了心下了然。也不等待两人,照常上路。

    过了一夜又一天,武松和施恩追了上来。安下营寨之后,呼延庚在帅帐里审问两人:“去了鸳鸯楼?”

    施恩惊疑不定的看了看武松,武松虽然跪着,双手绑在背后,仍旧昂然道:“原来将主探知了消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