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飞行的快慢,并不影响福守缘等人观察下方的情形,十万米长的路途也足够他们细心的思考打量,这第三道整体大防线,能够顶得住多久? 圆形外扩的疆域,每往外扩一层,防线就越漫长。』笔趣『Δ阁Ww W.』biqUwU.Cc从第二道大防线承受冲击一侧6o916o米的总周长,到平均纵深三千米的阵地后侧628ooo米的总长度;再到第三道大防线纵向长达十万米,横向能达125万米的理论接战面;想要层层布设紧密的实体阵地,从时间和资源上来说都不现实。 现实是,第二道大防线构筑了十六段分隔开的实体阵地,横向总长为55636o米,空了528oo米。相对最坚型攻守配置,向前的拉锯地带火力配置所需资源人力稍低,却也最长是连结为57776o米,也即距离第二道大防线五千米处达到投产比的平衡极限。 另外,则要结合攻防面积来看。 9.42万平方千米的环形疆域,恰好是前两道大防线面积加起来的3.14万平方千米的三倍。在2.52万平方千米的六万米拉锯地带之末端区域便不足以构建相连阵地的对比下可知,十万米长的3.7倍于其面积的疆土,阵地的分布间隔会更大更明显。 同时,范围过广给了敌方更灵活的冲击选择,地球方的火力势必不能再过于固定和平均,必须也要更为灵活。 综上,纵深、横向、总面、敌情,都在说明着后续战斗的方式需要大大的改变,地球方自然不会无视。 于是,第三道大防线不再进行大规模修筑近防工事,而是在必要的掩体设施下铺设开可以层层抽撤的重型火力点,常规留出三千米的缓冲地带,方便导弹炮火覆盖,并保持足够灵活的连绵火力。 简单的说就是,回归到第一道大防线时的远程轰炸模式,而不再冒险进行近战封锁。 所不同的是,广袤的面积除了让敌方选择更多,舍得大代价就必然能推进;也让地球方能够将火炮和导弹射阵地设的更靠前,不用担心分分钟就被敌方强行突破层层封锁造成损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