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不仅仅是猪突(2)-《军火代理人》

    当然提及日本老兵的枪法,肯定有人说三八大盖穿透太强,打到身上一穿俩孔,打不死人。Δ『笔Ω趣  阁WwΩW.ΔbiqUwU.Cc三八式步枪的6.5x5omm枪弹的侵彻效果确实不理想,经常出现清洁的贯穿伤。但三八式的优点也很明显:它的弹道非常稳定,虽然子弹比毛瑟7.92x57mm步枪弹小,其膛却比毛瑟要高,这就使其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很优秀,而且开枪的后坐力也比较小,有利于射手控制准头;同样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这个也是日军连续作战能力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至于大家津津乐道的子弹杀伤性不强的问题,请诸位想想,以日本人的性格他们会无视这种缺陷吗?在普通6.5毫米枪弹的基础上,日本人开出了两种6.5毫米“特种弹”加强步枪(也有7.7毫米和7.92毫米的机枪版)的杀伤力,并且大量运用于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燃爆弹和汞爆弹,燃爆弹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汞爆弹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

    红弹弹头中空,以白磷装药,药尾有个活铅块,弹头尾部用铅封口,不会曵光。击中目标后,活铅块压缩装药引爆炸,爆炸后残余白磷继续燃烧,由于装药量太少,其烧灼力远逊其爆破杀伤力,否则这种子弹就应称为燃烧弹。紫弹内装压敏髙爆炸药(含汞),装药下面用铜帽顶上,弹头底部铅封,击中目标后,铜帽压爆炸。

    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cm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侥幸活下来也是1oo%致残。

    这两种特种弹和达姆弹一样都是有违国际公约的,在美军的太平洋战斗中有记载,但末见过日本文献,小鬼子虽然大规模使用过但是没有留下文字记录或者是文件未解封,于是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三八大盖穿透强,威力小。反正这种事情出现在日本人身上也不稀奇,毕竟他们连历史都能否认。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例如奇葩的歪把子)。

    6军马鹿向来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oo~4oo米之间某点开始的。步兵小队在进攻点集结,补充弹药,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队展开,待机枪分队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分队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分队机动,机枪分队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分队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小队应于2oo米处略停,展开全部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后方的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进攻中的步兵,步兵应于1oo米左右转为全冲击。

    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御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一旦遭遇火力点,就地找掩护,然后使用轻迫击炮和掷弹筒等曲射武器对隐蔽在坚固工事后的火力点进行打击,然后再起冲锋。步兵班内配1o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oo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oo公尺内目标,多数鬼子老兵在二夹叉后都能于第三直接命中目标。

    前方步兵在进攻,日军后面的炮兵也没闲着。他们在步兵进攻之前会先实施“进攻准备射击”(大约两三个小时),炮轰国府军队前沿阵地,摧毁工事、障碍物和火力点,并掩护步兵进入冲锋准备位置;当步兵起冲锋时,炮兵立即实施“突击支援射击”,压制国府军队一线步兵。当日军快接近国府军队阵地时,炮兵立即延伸射击,阻击国府军队增援军队。

    这是教科书版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大体上不会改变,鬼子在明确对面有坚决防御之后,屡屡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攻击术。一个优秀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倒在他这几十个鬼子的攻击中。许多久经沙场国共老兵都在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杀,当鬼子推进到2oo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度均达到顶峰,守军将承受炮火、伤亡、心理等多方面冲击,这就是抗战初期,一小队鬼子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营、团级防御的主要原因。

    日军小队攻击犀利,班组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装备落后的国府军队面对他们的正面进攻很难抵挡。除了正面战斗之外,日军还讲究侧翼进攻,联队规模的部队进攻时,一般先以一个中队抵近佯攻,引诱敌人暴露其火力支撑点及兵力配置,同时以一中队实施侧翼迂回。一旦迂回中队(一般加强有多挺重机枪及轻重迫击炮)到位,联队以重炮进行火力准备,然后起攻击。攻击中队应呈楔形推进,从四百米外开始,交替掩护前进。由于三八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加之日军步兵出色的射击技术,经常能于攻击行进中大量杀伤试图向日军射击的中国官兵。而且对于已经疲于应付正面进攻的守军,日军侧翼火力加入会使情况急剧恶化,从而引守军全线崩溃。日军迂回部队还常常抽出多个小股部队再行迂回至守军撤退路线上,对溃退之军进行突袭,更是屡收奇效。由于这些日军不是从正面攻击部队中出,其突袭时间无从估量,张治中等多位**将领均是倒在这种阴狠的突袭中。

    打崩对手之后,前面提到的鬼子的机动能力就展现出用途了,日军凭借优秀的行军能力,可以粘着溃兵打。追击时先以反三角阵型进攻,二群在前,一群在后,这三个追击群中通常总有一个群处于正常行军状态,三个群轮番上来狠追死打。追击敌人并压制其左右机动意图,迫使被追者走追击者预想的路线,这样的追击常常能把被追击者一路赶到绝路上去,尤其在被追者地形不熟,或缺乏游击战经验,被粘上就根本跑不掉。这时就是比拼体力和意志的时候了,只要熟悉地形,比追击的日军跑得快或者有耐力,就能摆脱追兵,这一点鳖军用血总结出来的游击战术就做的很好。但是**士兵多数情况是打不过也跑不掉,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虏。

    溃败的**哪怕有人停下来阻击,也没法对付日军的班组进攻战术和他们的优势火力,结果就是接着崩溃,几次下来之后就很少有人再提起勇气反击了。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大溃败,往往几十个鬼子就能撵着一个营甚至一个团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无能被几十个人打败追着跑(这里没有给国府军队洗白的意思,只是说明一下这种不对称的追击情况是怎么来的)。

    所以日本6军可不仅仅会板载冲锋,他们的基层战术可以说非常凶狠。往往能给守军造成巨大的威胁,再加上不把人命当回事儿的板载猪突,心理素质差一点的军队很难在他们面前走一个回合。

    还算优良的装备加上长时间的训练,这样的日军对上当时的国府和土供,自然是无敌状态,一挑二都能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他们的战术和火力都需要对手仰望,但是拿当时的国际背景看,日本人也就只能欺负一下亚洲这一片没工业基础的弱鸡穷光蛋了。

    尤其战争规模扩大之后,日本6军的战斗力就没那么强了,老兵在中国战场上大量损耗,后方招募的新兵没有接受足够的训练就补充进军队,战斗力自然要下降。美国人在太平洋上遇见的板载冲锋,多数是新兵部队干出来的,几个月前这些人还是农民和工人,那会儿日本人可没有用一年时间训练新兵的功夫了。要是碰上战争初期的鬼子老兵,估计美国佬会被他们的精确射击打的不要不要的。

    而完爆鬼子的山姆和伊万,和本子根本就不是一个体系,他们用火海流+钢铁流让鬼子见识到了什么叫现代战争,成吨的钢铁完虐一切步兵流,战争已经不单单是步兵战术的事了。再精妙细腻的步兵战术在丧心病狂的火力投射量面前都是渣渣(朝战中兔子的步兵战术确实厉害但也不能否认他们被美国人炸得够惨)。

    当然,上述的日军战术都是用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里面的被攻击对象(**)换成了假想敌。日军的训练,班组战术配合,步炮协同,兵团作战之类的都是这样表达的。摆在彭善和霍揆彰面前的,就是剖析的非常详细的日本6军资料,看过之后,这两个人自然没有什么好心情,自己部队的实力怎样他们这个师长最清楚。原先对日军的实力很模糊,只知道他们很强,但是到底有多强谁也说不清。

    现在文辉的“见面礼”给出了详细信息,有了清楚对比加上大战在即,知道自己即将面对什么样的敌人之后,之前换装后感觉自己“变强了”的心情自然烟消云散,这样的强敌可不止是头疼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