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们来看这幅油画,简单点说,五十年代的油画颜料,由于受限天然矿物材料等成分方面原因,这时期的颜料容易开裂。”陈阳指尖轻轻划过画布表面,却没有真正触碰,“颜料中的亚麻油与空气接触后氧化速度不均匀,表层干得快而内层干得慢,这种不均匀干燥过程产生的内部应力,就是导致开裂的主要原因。” 他环视四周,确保每个人都在认真听他讲解,“而且当时的颜料遮盖力不足,色彩鲜艳度也无法与现代相比。钴蓝的粒径普遍在 40 微米以上,比现代颜料粗糙得多。” 陈阳继续道:“因此在 1956 年,荷兰 TalenS 厂首创管装颜料真空脱泡技术,目的就是减少开裂。这项技术通过抽真空方式去除颜料中的气泡,让颜料质地更均匀,减少干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实验显示,这种处理后的颜料开裂率降低了约 37%。” 他拍了拍手,引起众人更多注意,“有意思的是,TalenS 当时的主要竞争对手 WindSOr & NeWtOn 直到 1962 年才掌握类似技术,这导致两家公司的产品在那个时期有着显著差异,成为鉴定年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此时抽象表现主义者在作画时,需反复堆砌颜料,来弥补遮盖力不足,这样更加大了颜料开裂的风险。”陈阳模仿着绘画动作,手腕灵活地在空中舞动。 “他们通常要堆积四到五层颜料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每一层之间需要足够干燥时间,但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往往让他们无法等待,导致下层未干就覆盖上层,干燥不均匀,开裂风险成倍增加。” 他转向安德森,眼神专注而犀利,“当时的画家们甚至尝试过添加蜂蜡、松香等物质来改善颜料性能,但效果都不尽人意,反而增加了后期保存难度。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作品修复成本普遍高出现代作品 30%以上。” “比如说,德库宁的《女人》系列,肉眼可见颜料开裂,这就是因为亚麻油氧化问题所造成的,这可是世界公认的,大家没有意见吧?”陈阳的声音提高了些,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脸庞。 “德库宁特别喜欢使用白色与赭石色混合的厚涂技法,这种组合在干燥过程中收缩率差异特别大,导致开裂风险更高。他的《女人 I》作品中,仅右上角就有超过二十处明显裂纹。” 陈阳停顿了一下,弯腰仔细观察画作某处,“而且德库宁习惯加入松节油加速干燥,这种做法短期内效果不错,长期却会加剧开裂。据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修复专家估计,德库宁作品的开裂率比同时期其他画家高出约 25%。” 陈阳直起身,将放大镜收回口袋,继续说道:“更有趣的是,德库宁后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尝试在颜料中添加少量的树脂,希望增强弹性,但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到他晚年,已经改用含有丙烯酸成分的混合介质,开裂情况才有所改善。” 大家纷纷点头,这种世界公认的问题,是谁都不会否认的,让曾院长和黎秘书更叫吃惊的是,陈阳居然还知道德库宁,这陈阳真是深藏不露呀!他们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在无声地交流着对陈阳身份的新认识,这小子深藏不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