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时代的责任-《世纪帝国》
第(2/3)页
“义,就是公平正义,而其度量则以法律为根本,并以社会道德为辅助。义者,仪也,法度也。法律是明确社会公德的基本准绳,‘义,的原则需要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
“就现代社会来说,立法公正,依法行事…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便是义;就道德而言,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为了利益,或某种目的而敢于牺牲一切。”
“我们道德教化的首要前提…便是确立一个‘义,,并且培养公民遵守义的自觉和信念。而这种义的判断标准,最跟上上是是否利于帝国国民之利益………………所谓‘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我华夏之义当以仁为根本,即立法,执法需以人为本,尤其要避免是恃强凌弱………………”
“坚持义,就必须要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我们提倡利…并以利为判断义是否‘合宜,的根本′正如墨子云,‘义,天下之良宝也,,‘所为贵良宝者,利民也”利是提高国民福祉之最为直接的驱动′国民之利即是国家之利。而利有根本及末梢,有眼前一时之短利与长期根本之利,有少数之利与多数之利,而多数之利,长期根本之利为优先……帝国之义服务于国民之整体利益,也必须建立在国民利益分配公平合理的基础上………………但绝不能唯利是图。义在利之前,但义利不偏废,守义而求利。”
“礼…就是对人扌各的尊重。对于我华夏来说…礼法固然曾经被过分强调,但今世也并非要给与废弃…而是旧时有旧时的礼,现代有现代的礼。对于师长,父母,应该有必要的恭敬。但这种恭敬并不是盲从,而是尊重。此外,这种尊重是相互的,并不是说师长和父母就不必尊重子女和学生的独立人格。礼不可废,但也不可过于极端,更不能把礼上升到无限的高度,一切服从于礼。”
“帝国讲求科学,讲求实际,所谓‘达者为先”为人弟子者当独立思考,对师长所传授之知识当质疑则质疑。为人师长者,对弟子也要守礼,要尊重弟子的人格,对于弟子的质疑不要当成挑战自己的权威。”
“帝国文化之中,尊重权威的言论但并不mi信权威。权威之为权威,从来不过是一时之现象,后人总要比前人更强,社会才能进步,故所谓权威,不过是拿来被人参考借鉴,也是被人质疑的。质疑权威,是一种美德而非败德。但这种质疑必须是言之有物,出于实际,而非为了质疑而质疑,为了名利而质疑。”
“故而帝国的礼务实而不务虚,求结果而不重过程,礼为相互之事,子弟对师长执礼,师长也对子弟执礼;子女对父母执礼,父母也对子女执礼。”
“于外交领域,帝国国民对外交往当守国际约法,于外国当尊重外国之法律风俗,做到自尊自信,懂得以法律保护自己。若遭到非法待遇,需要及时寻求驻外使节的帮助。于国内,当以自尊自信之姿态对待外国之人,不歧视,不谄媚,遵守法律,展示我大国风范。”
“智者,崇尚知识,追求真理,讲求科学。荀子云,“凡以知,人之xing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墨家主张‘务为智,,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
“孔子云,‘知者不huo,,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智,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好学求知也能促进仁德的自觉和生长。故子夏曰:‘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也说过:‘美德即知识。,”
“求知的方法是科学,也就是求知要从实际出发,以客观求实的态度,以科学的方法来求知,而不是枯坐冥想,顿悟求知。墨家提出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并提出‘精其思虑,索天下之隐理遗利,,即追求真理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要勤于思考,对世间的一切客观存在‘求其故,…………知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者对于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故而身为帝国国民,不但要通晓社会科学知识,也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对于新奇事物和现象,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去探究原理………………”
“所谓信,便是忠于职守,诚实可信。《大学》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墨子云,圣王‘忠信相连,,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才能行于天下。”
“所谓信,要言行如一,尊重事实,信守承诺,勇于履行义务。而商业往来,信和义更是基本准则。无信之人,于帝国将受唾弃,而终究会难以立足。我帝国对人之评价衡量,忠,信与义为先。”
此书一出,洛阳纸贵,举国轰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