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文生论利,文士评人-《道果》


    第(2/3)页

    “文枝桢被传为江南才子,果然不是浪得虚名。”

    “姬姐姐?”徐苒一惊,顿时循声看去,看到的却是姬筝吹弹可破的面容。

    注意到徐苒的目光,姬筝微微一笑:“妹妹不要误会,我并无其他想法,只是觉得这位文公子当真聪明绝顶。善于揣摩人心。”

    “哦?”庞倩茹顿时来了兴趣,眯起眼睛,凑近过来,“看你的样子,莫非又看出什么了?”

    姬筝看了她一眼。也不隐瞒,点头道:“王公变法,意在充盈国库、重振军威、中兴大瑞,诸多新法并非无根而生,我曾听人说过,不少新法是在前人基础上完善而来,如均输一法,根源就是前朝刘晏,文公子的看法,正和刘公不谋而合。”

    这话一说,周围几人很快明白过来,知道所谓的“曾听说过”应该是托词,很有可能是此女自己看出来的,至于那不谋而合,几人也都心照不宣。

    “如此说来,文枝桢算得上是见多识广,若他的策论也是以此为根基,定然能入王相法眼,名次不低。”罗家云低声说道。

    庞倩茹上下打量姬筝,最后笑道:“果然聪慧,心有七窍。”这话看似夸赞,其实是暗讽姬筝的心机太重。

    只是徐苒却显得有些不太乐意。

    与此同时,在酒馆角落,两名中年文士对酒而言,而后放下酒杯,各自夹了口菜,接着一人便道:“冯兄,你可知道这名女子的来历?她竟一眼就看出了文枝桢的根底。”

    被称为冯兄的男子摇摇头道:“于兄都不知道,我又如何能够得知?”

    这两名文士,一个姓冯,另外一个则是姓于。

    于姓文士失笑道:“这倒也是,不过既然见了,回去之后,便派人去探查一番,也就知道了,倒是这文枝桢,看来是有些才学的,能抓住会试主旨、关键,投王公所好,只是不知,他是否又是纸上谈兵之徒,另外,没有见到那邱言,也不好对比。”

    冯姓文士点点头道:“此话不假,那文染考卷之人,最有可能的几人,都要一一探查,今日你我本是过来试探邱言的,结果人没见到,却遇上了文枝桢,倒也不虚此行。”

    “对了,”于姓文士抿了一口酒,“你现在在相国府上,可还习惯?”

    “做王公幕僚,施展抱负,岂有不适之理?”冯姓文士笑着吃了口菜,“只是新党渐渐站稳脚跟,内部也出现了要争权夺利的势头了。”

    “哦?何以见得?”于姓文士露出一点意外之色,“我记得,你将市易之说呈上去之后,还说新党众志一心,这才过去多久?”

    “正是因为此法,令新党渐渐把持住了朝中财政,牵扯到了利益,才生出变故,”冯姓文士叹息一声,“半个月前的上元节,我随相国参加了新党宴席。席间第一次见到那潘向,就知此人是个不甘寂寞之辈,果然在那之后,他便有心培植势力,引起了新党其他人的反抗和效仿。”说着。他的脸上露出遗憾之色。

    于姓文士摇摇头道:“这也是人之常情,人总要活在现实中,世上能有谁人,可以不惧种种约束、规则,一心只求人道之路?又有谁能无所顾忌的革鼎人道?就算是王相亦要受到种种掣肘,亦有私心。”

    说着。他抬手一指侃侃而谈的文枝桢,继续道:“就像此人,看似才学甚高,卷上所书为国为民,但不过只是揣摩考官心思,不过。他若能将所写施行,无论目的为何,总归是好的,怕只怕,他只把这点心思当成敲门砖。”

    二人旁若无人的谈论朝政大势、宰执大员,甚至对不远处的文枝桢品头论足,如果被人听去。就算不起波澜,也要激起屋内书生的反应,但奇怪的是,周围书生不仅没有半点反应,甚至没有看到两人一般。

    就这样,这客栈大堂便成了众生汇聚之地。

    文枝桢与众人交谈会试,持续到傍晚时分,见邱言没有半点现身的意思,不由摇了摇头,起身告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