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坑?-《仙宝》
第(2/3)页
祁象评析道:“有的时候,一大幅画上,就只有寥寥几个字,不像某些文人画家,饱读读书,能够做到诗书画三绝。”
“当然,这些缺点,却也是优点。由于缺乏文字,所以大家反而更加容易在他的作品中发现诗意。他的作品是画中有诗,富有诗意,画面感强烈,余韵绵长,值得回味。”
一通赞叹之后,祁象眉头一皱,迟疑道:“可是这画,尽管风格笔力,都与任伯年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什么问题?”许多人感到好奇。
“从相片上,有些看不出来。”祁象郑重其事道:“不过只要仔细观察原画,应该很容易发现,画上的笔墨,有几分飘浮感,没能渗入画心内部。”
“啊?”
众人一听,自然十分惊疑。
在场每一个人,尽管实力良莠不齐,但是也都懂行,明白祁象话里的意思。一般来说,所谓的画心,就是指书画家在宣纸上完成作品还没有进行任何装裱的原图。
笔墨没有渗透画心,这问题可不小。
因为对书画作品来说,很讲究“入木三分”。
要知道挥毫泼墨的纸,往往是由几层揉合起来,才形成一张。
这也是为什么,古玩行当有通过揭画的高明手段,窃取真迹的情况。好几层纸,哪怕揭了一两层,再补色之后,就是另外一幅真迹了。
当然,只有当墨痕渗入画纸的内部,墨色的渲染足够,作品才能够流传长久。盗揭的画,由于底子薄,肯定保存不了多长时间,很容易酥化碎裂,自然毁坏。
现在祁象却说,这一幅画笔墨虚浮,没有渗透画心,这的确让人惊骇。
“揭画儿?”
想到这个可能性,可谓是满堂皆惊,一帮人面面相觑。
与此同时,他们也总算是明白了祁象的为难:“如果是揭画,那就真难办了,的确很难界定,这玩意是真迹,还是赝品。”
揭画,本身是从真迹中揭出来的,属于真迹的延伸,按理来说,应该算是真迹。问题是,揭画只有薄薄的一层,底下基本上是白纸,还要通过补色,才使得画面鲜活。
然而在行业内,大家对于不是作者本人,或许出于修复需要以外,而进行的添笔补笔,一般会认定这样的行为属于做假。
做了手脚的画,自然就是赝品无疑。
“坑啊……”
“摆明了是坑人嘛。”
有心思灵活的人,更加明白了其中的险恶用心。
两幅作品,其中一幅可能是任伯年女儿的代笔。之前也说了,代笔这类作品,很难说得清楚究竟是赝品还是真迹。
而另外一幅作品,又有可能是揭画。对于揭画的认定,就更加模棱两可了。
两幅画,似真似假,真真假假,也让大家很纠结,傻傻分不清。
“这帮老奸……不对,应该是老前辈,真是……绝了。”庞大老板兴高采烈,很想立刻请客送礼,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
“几位老弟,你们这样做,是不是有些……不妥当啊。”
人群之中,也有几个年纪大的老人,尽管威望实力不及几个收藏鉴定大师,但是好歹也算是资深望重的老行家,很委婉的表达了他们的不满。
别的人就算了,对于几个老行家的指责,几个收藏鉴定大师,也不敢不重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