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关内(求月票!)-《帝国的朝阳》
第(2/3)页
“过了年我还没有洗过一次身子。”
王成梁低声说。
他不好意思对他父亲说,他想让别人看到他的身子是干净的。他匆匆忙忙走出去,把澡盆端到自己屋里。门挂在翘曲了的门框上,松得关不严实。老人跟着走进堂屋,把嘴对着门缝大声地喊叫:
“你瞧瞧。瞧瞧,大冬天的还洗澡,洗个啥澡,真是干烧……”
“就烧这一回,”
王成梁大声说。接着他又补了一句。
“再说,身上干净,到时候点兵的时候,才更容易。”
老人听了这话便不再做声,点兵,现在村子里的年青人都去点了兵,与过去点兵不同,现在点兵军饷并不多,可当两三年的兵却能得几十亩田产,虽说那田产远在关东,可毕竟是田,莫说是旁人,若是老人能再年青个二十岁,没准也会去点这个兵。
而老人没有反对,却是因为这天下承平几十年了,当上几年兵能换回几十亩田,这世间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了。
于是王成梁解开腰带,脱掉了他的衣服,然后把一小块布泡进冒着热气的水里,使劲擦洗起他那黑褐色的身体。尽管水很热,但实际上屋子里依然很冷,尤其是身子沾了水后,那就更冷了,因此他加快了速度,不停地用毛巾往身上撩水,直到他浑身都冒起淡淡的热气。
洗澡洗的很快,洗好澡,穿起那件破旧的棉衣,王成梁迅速把辫子编得整整齐齐,而且还在发辫中间编进一条带穗的丝绳。
待他走出去的时候,正吸着旱烟的老人只是巴巴的看了儿子一眼,先是长叹了口气,然后那眼帘便垂了下来,没有任何言语,可那脸上却带着浓浓的不舍。
走出家门的王成梁沿着田间弯弯曲曲的小路走着,在雪地里走了半个多钟头后,便看到了不远的地方矗立着灰色的城墙。而他要去的地方,就在城里头,是在城里头的那个飘着红旗的征兵站。
这征兵站原本是东北军的独创,过去北洋衙门募兵时,都是把募兵数量分至山东、直隶、河南各府,然后再由官府主持。甚至就是当年朝鲜新军也是由地方官府代募,不过待东三省总督开府后,这改募兵为征兵之后,便首先于山东各地设立了征兵站。
当然这是先得到直隶总督的允许,现在这征兵站非但遍布山东、直隶、河南各府。就是两江、湖广等地亦设立征兵站,数百家征兵站并非仅仅只是用于征兵,募工亦是由征兵站代劳,实际上募工才是征兵站的主职。正是这些星罗棋布征兵站在半年多以来,将数以十万计的劳工募往东北,从而缓解了东北的人力不足的困境。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东北写信回来,那些宽慰家人的话语,却变成了许多人向往东北的原因——顿顿白米饭、白面馒头。天天吃肉,就是乡间的地主也不见得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更重要的是这按月发饷却是实打实的,那些募往东北的劳工家人能领到一个存折,东北银行分理处会按月把六成的饷酬发在那存折上。
不知多少曾经穷的连饭都吃不上的乡人因为去了东北,让家人的日子过的越发阔绰起来,眼见为实之下,“闯关东”便在内地越发的流行起来,几乎每天这些征兵站门前都会站满欲往东北贫苦百姓。
因为是征兵站的关系,所以按照定例都是先行兵选,只有身体素质最好的才能当兵。稍次一些的则被分至劳工,剩下的如何愿意,也可以到东北作佃农,租种官府的官地。总之,一句话,只要你来,只要不是缺胳膊少腿不能自理的人,最后都能得到一份工。
也许是因为下了几天的雪,也许是年关刚过,所以压下了不少有。这天不过是刚一放晴,在东北军阜阳征兵站的门外,便排出了一条长队来,皖北不同于山东。原本并没有“闯关东”的习俗,可这并不妨碍这里的百姓对好日子的向往,尤其是那些家中地少的贫苦百姓。
一个个少者不过十六七岁,长者不过三十余岁的青壮从一大清早,便在征兵站外排出了一条长队来,人们焦急的等待着。每当有人欢天喜地的走出来的时候,排队的人总会问着他们是被点了兵还是被募了工,如若是前者,人们会顿时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纵是再不济当三年兵以后可是能得25亩地,那可是能传给子孙的祖产,25亩地,就是乡下的富家也不过如此吧!至于募了工嘛,虽说一个月有几块大洋,可那与扛长工有啥区别?无非就是多拿几块大洋罢了!
“嘿,瞧着那个小兄弟没有,200斤的扛铃连举了50个,那力气,可真没得说……”
在人群中,听着周围尽是羡慕的语气,王成梁的脸上同样带着羡慕之色,他甚至暗自掂量了一下自己,自己能不举起那200斤的扛铃。
尽管这只是第一关,虽说到了东北之后,在新兵营中还会有超过六成的新兵被淘汰,可这并不妨碍王成梁与其它人一般,对未来,准确的来说是对那25亩田产充满了渴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