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强国之道(求月票)-《帝国的朝阳》


    第(2/3)页

    感叹着引进“外国智力”昂贵之余,唐浩然又继续说道。

    “所以,我们才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我们的大学尚有不足,那么就把人派出去,派到欧美的大学中去留学,今年我们派出的是1032人,明年我们可能要派出两千人,后年可能会是三千人,几年后,我们甚至会上万人的派出……”

    历史告诉唐浩然智力资源能够自给直接决定了的国家的未来,而欲解决智力不足这一困扰中国近代百年的问题,只有一个解决之道,那就是不断的派出留学生,通过大量派出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对于留学生的派出,唐浩然正是意欲通过大规模派出留学生,以尽快实现智力上“自给”,而不像现在这样,智力严重依赖“外援”。

    “五六年后,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就能取代一部分雇佣的外籍人员,十年后,现代智力匮乏的局面将会得到缓解,健全的自我培养体系将会建立,到那时,我们才真正为成为强国打下第一块坚固的基石,至于所谓的工厂……相比于人才,不过只是辅助罢了!”

    这个时代所有的西方资本家都是逐利的,他们会把最优秀的设备以至专利卖给外国,因此工厂只要有钱就能建起来。但是没有人才,谁来建设工厂、管理工厂呢?

    而这正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培养出自己的人才,以至于工厂管理像是衙门,工厂生产则完全依赖西洋技师。甚至即便是那些西洋技师亦大都是外行技师,生产出来产品完全不甚适用。

    即便如此,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几十年间所裱糊的那点窗户纸,在百年后竟然让许多不明就理的人感叹“我大清的开化”。“我大清的文明”以及“工业发达”。

    可实际上那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甚至就连城堡都谈不上。只不过是无根之萍罢了,所造出的那些证明着“我大清工业发达”的武器,不过只是劣质而又无法标准化的“作坊货”,正如某个特殊时期那些所谓的“献礼车”、“献礼飞机”一般。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而“我大清”的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等局厂制造的“争气炮”、“争气枪”,甚至连他的创办者——李鸿章自己都不用,北洋陆水师更是全用洋货,而那些所谓的“争气炮”、“争气枪”往往只是用来打发穷省防军,纵是如此因枪炮不堪使用,退货亦是经常之事。甚至为穷省所拒。

    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是机器不够先进,所以生产不出性能优良的武器?当然不是,实际上无论是江南制造局也好,金陵制造局也罢,以及汉阳兵工厂。他们的生产设备至少在当时使用的都是英国或德国制造的先进设备,可就是这些使用着先进设备的工厂,却生产不出合格的武器。甚至完全是在浪费生产原料,生产许多价格昂贵、质量低下,且不适应现代战争的武器。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正是人才,正是人才的匮乏导致了直至江南制造局建成半个世纪后,其仍然未能发展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兵工厂,仍只是一个“工厂式的作坊”。也正是人才制约了洋务工厂的发展,无念经是江南制造局也好,亦或是规模庞大的汉阳兵工厂。人才是其发展的瓶颈,即便是少数几名技术人员,亦无法改变其整体上的人才匮乏。

    在许多情况里,  各个工厂里的领班和工人都不了解进料和生产机具的正常运作速度。  因此机具常常没有被利用到极至。连最基本的技术工人尚不合格,更何况是其它人才!

    没有人,一切都是空谈!

    深知在过去的两年间公司以及府中的发展一直制约于智力资源不足的唐浩然,自然将如何培养人才作为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现在自然也不例外,甚至相比于过去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为现在他不需要再去考虑是培养朝鲜人还是中国人的问题。

    “现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