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异样的苗头-《明末传奇》


    第(2/3)页

    朝廷曾经因为拖欠军饷的事宜,有过惨痛的教训,没有谁会忘记这一点,按说在如此惨痛的教训之下,拖欠军饷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偏偏这样的事情就发生了。

    可不要以为朝廷里面的事情,都是很好解决的,有些明明看上去不合理的事情,偏偏还能够大行其道,拖欠军饷就是如此,已经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

    当然拖欠军饷,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冒领军饷的事情也是非常突出的,有些总兵的麾下号称上万军士的军队,实际人数能够有一半就算是很不错了,不过人家讨要军饷的时候,可不会说出来实际的人数,反正以前兵部登记的军士是多少,就按照多少人拨付军饷,兵部有些时候也派遣人专门去调查,但这些调查的人,拿到了好处之后,肯定是维护下面利益的,反正军饷不要他们个人掏腰包。

    正是在这种反反复复的交锋之中,拖欠军饷的事情就成为了惯例,户部也知道军饷是大事情,可他们有信心,反正军饷最终还是要拨付的,只不过时间晚了一些罢了,下面的军士真的闹意见或者是哗变了,军官会着急,会想办法平息。

    也就是说,拖欠军饷会出现问题,但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内阁的意见也不能够统一,大家各自负责一块,谁都说自己这一块是非常重要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同样需要平衡内阁的力量,只有平衡了方方面面的力量,让朝廷整体上看起来稳定,他这个内阁首辅才能够安稳的继续担任下去。

    如此和稀泥的过程之中,诸多的矛盾渐渐冒出来了。

    最奇怪的还是皇上的态度,要说朝廷里面的这些事情,皇上不可能视若无睹,可惜这么长时间过去,皇上没有任何的态度,好像对这些事情的出现,根本就无所谓。

    四月下旬,工部尚书刘尊宪上了奏折,恳请户部拨付银两,重新修筑大凌河城。

    大凌河之战,以明军的惨败告终,后金鞑子毁掉了已经修建的差不多的大凌河城,让锦州依旧处于关宁锦防线的最前沿,不过皇太极派遣使者前来议和的时候,已经明确让出大凌河城,当年修筑大凌河城,是朝中威望最高的太子太师、原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提出来的建议,从战略的实际来看,修筑大凌河城,对于巩固关宁锦防线,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后金的皇太极已经派遣使者到京城来议和,但大家都明白,辽东不可能永远的平静下去,后金鞑子的实力依旧强悍,所以趁着这个时候,赶快修筑大凌河城,巩固关宁锦防线,才是防御后金鞑子的最好办法。

    刘尊宪这是第三次提出重新修筑大凌河城的奏折了。

    皇上终于有了反应,要求内阁商议此事。

    喜出望外的刘尊宪,马上找到了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内阁次辅张凤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