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揣摩-《明末传奇》
第(2/3)页
周延儒和温体仁没有闲着,所有挑选出来的文章,他们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将其初步分为三类,一类是异常出色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多,二十篇以内,第二类是中等水平的文章,这一类的数量比较庞大,有接近四百篇文章,此外就是下等水平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就是被淘汰的命运。
第二次仔细阅读的时候,那就是确定录取人员名单的时候了,这一次看过之后,被录取的四百人,基本确定下来,除非是有特殊的情况,否则不会出现什么变动,四百篇文章,同考官和主考官悉数都要背书,接着存档,以备将来查询。
第三次就是精读了,那就是挑选出来的十来篇最为出色的文章,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确定最为优秀的文章,能够被确定下来的最为优秀的文章,基本就是会试会元了。
初步确定会元人选之后,同考官还要找出此人第二篇和第三篇的文章,由主考官审阅,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若没有问题,那就最终确定下来。
阅卷和确定名次的时间,一共就是九天,余下的三天时间,需要书写榜单,做好发榜的准备,更加重要的是,主考官和副主考要觐见皇上,呈上会元以及前十名贡士的文章,由皇上审阅,若是皇上有异议,名次还有可能变动。
一般情况之下,主考官和副主考确定的前十名贡士以及会元不会出现什么变动。
会试优秀的人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皇上记住了,皇上会询问相关的情况,以便在殿试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些人。
忙的头昏眼花之后,所有名气和录取的贡士悉数定下来了。
周延儒揉了揉脑袋,笑着开口了。
“温大人,总算是不负皇上的重托,只不过这会元的人选,是不是有些过于年轻了。”
“下官觉得没有任何的问题,大人弱冠之年连中会元、状元,乃是大明之骄傲,此次会试的会元虽说是年轻,可文章的确是不错的,大人和下官都审阅多遍了,会试会元如此之年轻,说明大人的学问得到了继承,此乃是大明盛事啊。”
被温体仁不着痕迹的拍了马屁,周延儒很是高兴,他当年的会试和殿试无比风光,二十岁的年纪连中两元,引发了诸多的惊叹,如今的会元,和他当年的情形是差不多的,而且这个会元的基本情况,他们也调阅了,确实算得上是人才。
与温体仁之间的配合多了,周延儒觉得很是舒服,温体仁总是能够顺着他的思路做出解释或者是决定,就算是某些时候,看似难以解释的事情,温体仁也能够说出理由,让内阁顺利的通过,有如此的助手,谁不高兴。
这一次会试,两人之间的配合,可谓是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了,就连对文章的分析,都是大同小异,这在以往基本是不大可能的,崇祯元年的时候,当时的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在确定会元人选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最终还是皇上决定的。
“温大人学识渊博,本官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啊。”
“大人客气了,下官是跟随大人学习,就说这会试会元的人选,下官一时间都难以确定下来,若不是大人朝政建议、民间疾苦、朝廷隐忧几个方面结合起来判断,下官都不知道该如何的确定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