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董其昌的决定-《明末传奇》


    第(2/3)页

    从阅卷的第六天开始,就是录取举人的时间了。

    到了这个时候,董其昌、魏呈润和十名同考官,进入到冲刺的阶段,每一篇被挑选出来的试卷,或者说是文章,他们都要在上面署名,以备今后查阅。

    董其昌的桌上摆着十份试卷,这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文章,毫无疑问,南直隶乡试的解元,将在这十篇文章之中产生。

    略显疲惫的董其昌,看了看下首正在仔细看文章的魏呈润,慢慢开口了。

    “魏大人,本官之意见,这十篇文章,悉数都可以被录取,乡试之解元,也在这十人制里面产生,不知道你对此有无异议。”

    “下官没有异议。”

    “很好,这篇文章你仔细看看,本官已经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从尧舜禹汤,一直说到我朝的朱熹,大胆做出了评价,特别是这段话,本官特别赞赏,西汉文章,如子云、相如之雄伟,此天地遒劲之气,得于阳与刚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刘向、匡衡之渊懿,此天地温厚之气,得于阴与柔之美者也,此天地之仁气也,这是对古今文章之总结陈述,殊为难的,而且后面还结合到朝政,提出了天下事履而后之艰辛,有所谓而不敢言,贪位之私心,不务其本而徒言其末,苟且之学,如此将学识和为政结合,让人为之一振啊。。。”

    这篇文章,魏呈润早就注意到了,他当时的印象就是这篇文章隐而不发,在朝廷允许的范围内,对古今学术进行了概括总结,而且假借孔孟之口说出来,将四书五经之中的典故,与自身的观念巧妙结合,是非常难得的。

    不过其中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借古喻今方面,渗入了自身的一些认识,有些认识在四书五经之中是找不到的,这也是不符合八股规矩的,若是说这篇文章中举,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是要确定为解元,那还要考虑。

    “大人之意思,下官明白,此篇文章,下官也仔细看过,的确很不错,不瞒大人说,下官也看了三遍,此篇文章中举是没有问题的,排名靠前更是没有问题,若是大人有其他方面之决定,下官还是要进言的。”

    “魏大人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就是。”

    “文章好,文笔好,立意好,这个学子学识丰厚,的确不错,只是八股之要求,不能够出现学子个人之认识,所有观点都必须是引经据典,如此才算是符合要求的,文章之中有句话: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乎归,亦曰礼而已矣,这句话说的不错,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典故之中,并无此类之说法,这样的观点认识,可以在其他的时候表露,但不应该在乡试文章之中出现。”

    董其昌看着魏呈润,好半天才开口。

    “魏大人,古今圣贤,其观点认识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还不是敢于提出自身之认识,若是都按照规矩来,什么都不说,那还有什么经典传承,本官是不喜欢朝廷之中那些繁琐事情的,可也看出皇上为了大明江山,殚精竭虑,皇上求贤若渴,若是你我阅卷之时,还是按照老规矩,不允许学子提出任何的观点,试想这样的人,就算是参加殿试,不也是中规中矩,又如何能够承担大任。。。”

    魏呈润少有的低下头了,尽管董其昌的话语说的很是隐晦,可其中隐藏的深远,让他嗅到了什么东西,想想崇祯元年的时候,皇上推行枚卜大典,在朝中会推内阁大臣,开创了古今之先例,这岂不是说明皇上求贤若渴。

    难怪董其昌这一次乡试如此的卖力,简直就是拼上老命了,要知道董其昌已经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七十五岁的年纪,每天看那么多的文章,根本就吃不消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