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秦淮河-《明末传奇》


    第(2/3)页

    快要靠近秦淮河的时候,郑勋睿脸色终于微微变化了。

    数不清的马车和骏马,朝着秦淮河的方向而去,天色尚未完全黑下来,盛夏季节,一直到戌时,外面都可以看的很清楚的,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大都是三五成群的朝着秦淮河的方向而去的。

    想不到秦淮河如此的吸引人,郑勋睿开始调整自身的认识了,也许秦淮河吸引人不仅仅是青楼,这里面应该是有一种文化氛围的,否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人朝着秦淮河去,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世风日下,不管是士大夫还是读书人,追求的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大明的南京,最为热闹的地方有两处,也是被后世称作销金窟的地方,一处被称之为江东十楼,紧靠长江,分为前后两排,前排分别是詹粉楼、轻烟楼、翠柳楼和梅妍楼,后排分别是东民楼、聚贤楼、醉仙楼、鹤鸣楼、讴歌楼和鼓腹楼,江东十楼是明初的时候,朱元璋下令修建的,主要是用来赚取大富豪的钱财的,在江东十楼消费,可谓是一掷千金,寻常人想都不要想的,后来朱元璋下令在聚宝门外修建了另外的六栋楼,主要是用来接待土司和藩国来客,这十六栋楼,合称为金陵十六楼,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另外一处就是秦淮河了,秦淮河的两边,延绵不断的酒楼、茶楼、青楼和赌坊等等,是典型的消遣的地方,而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青楼,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认为,秦淮河边就是青楼,其实这是误解,历史系毕业的郑勋睿是清楚的。

    从万历年间开始,秦淮河的名气渐渐压过了金陵十六楼,这也是因为金陵十六楼完全变成官办之后,等级越来越森严,寻常的百姓消费不起,也难以进入某些楼之中,特别是教坊司管辖的富乐院进驻江东十六楼之后,这种趋向更是明显,富乐院是官办的妓院,歌妓和娼妓的主要来源,是犯事官吏的家眷女儿,这些女人之接待官吏,不接待寻常的百姓,故而百姓很少到金陵十六楼去了,后来商贾也渐渐去的少了,再到后来,不少的官吏也径直到秦淮河去了,觉得秦淮河的人气要好一些。

    至于说秦淮河的最高峰时期,就是崇祯年间,秦淮八艳之中的七人,都是崇祯年间名声大震的,后人也用秦淮河的兴衰,暗讽了大明的堕落,不是有句诗词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马车停下之后,郑勋睿和杨廷枢两人都下来了。

    一座巨大的牌坊出现在眼前,经过这座牌坊,里面就是秦淮河了。

    郑勋睿站在牌坊面前,注目观看,杨廷枢正想着询问的时候,发现郑勋睿的眼神是清澈平淡的,并没有看着牌坊,好像是在思考什么,就没有开口了,陪着站在旁边。

    郑锦宏是猝不及防,以前每次到秦淮河来,少爷都是到了楼前才下马车的,这次是怎么了,还没有真正到地方就下来了,不过他也很聪明,看见少爷站在巨大的牌坊面前一动不动,也就没有说话,老老实实在后面等候。

    “淮斗兄,这秦淮河名气如此之大,南来北往的士大夫和学子、商贾,以及三教九流,都要到这里来看看,消费一些银子,好像不到秦淮河,就没有到南京来,这样的情形,还真的是奇怪啊。”

    杨廷枢眨了眨眼睛,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要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南京城也就是秦淮河最适合游乐了,来此消遣的人自然多了。

    “清扬,这没有什么的,大家都是消遣,来了感觉不错,自然还要来的。”

    “在下倒是觉得,秦淮河有着独特的风韵,已经不能够用消遣来概括了,琴棋书画,风花雪月,在这里都能够找到知音,这等的氛围,可不是一两日的时间能够形成的,在下也度过一些咏叹秦淮河的诗词,总觉得有些肤浅,他们没有真正的了解秦淮河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