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三川震动 (下)-《我道自然》
话说黄飞虎命人前往请二郎神杨戬,来到灌江口,便见一神人立在洞府之前威武不凡,有诗道: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
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
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棕罗双凤凰。
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识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赤诚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见了杨戬,将黄飞虎之事说了,这杨戬便同行来见黄飞虎。不多时杨戬来到黄飞虎仙府,仙童连忙将杨戬引入内殿。见杨戬到来黄飞虎与苏护二人连忙起身相迎,黄飞虎竟是哭腔道:“真君助我。”杨戬知道黄飞虎请他必然有事,但却不知何事,见黄飞虎如此更是差异便道:“大帝这是为何?有事慢慢讲。”黄飞虎请杨戬入坐,苏护便将‘血灵图’之事向杨戬说了。杨戬听后皱眉道:“我不知‘血灵图’是何物,该如何寻找。”苏护忙道:“只需真君开天眼,观看周天,想来者‘血灵图’为盘古大神污秽所化,必定血气旺盛,杀伐外露。听闻此物是关系阐教黄天化等人是否从获神位的关键,还望真君不辞辛劳,已阐教大义,千万不要推辞。”
黄飞虎也连忙上前道:“我儿天化与真君也算同门好友,一同辅佐武王伐纣,情义深厚。如今天化蒙难,只有天君能解救,请真君务必帮忙。”杨戬不好推辞,只得道:“二位放心,我一定尽力,但成与不成就看天意了。如真有所发现到时最好,但我却不便出手收取,到时还请二位自着。”
黄飞虎见杨戬答应帮忙,哪里还想的了那么多,忙点头答应,苏护嘴角露出冷笑,也频频谢过。杨戬也不耽搁,忙开眉间天眼向周天查去。查罢片刻,便闭了天眼悠悠道:“我已查明,在大周地界镐京附近有杀伐之气外露,想来那‘血灵图’应该就在那里。但我观此物应藏在深处,要向得到必须翻阅山脉怕是得来不易。今已查明,我也不便在天庭久留,先告辞了。”说完起身向外而去,黄飞虎与苏护连忙相送。
送走杨戬,黄飞虎对苏护道:“现已知大概位置,但要如何寻找,又如何得到,却是难了。”苏护笑道:“此事对于其他人怕是很难,但对于将军却容易的多,看来天意如此。”黄飞虎不解,苏护又道:“黄将军身为泰山天齐仁圣大帝,天下山神皆听命大帝,之要大帝下旨,那山神土地必将为大帝办妥此事。”黄飞虎想了想道:“但此事需报玉帝知晓,我怕玉帝不准。”苏护道:“此事现如今万万不可让玉帝知晓,如果玉帝知晓此事那截教必定也会知晓,怕是截教会出面阻挠。况且现今只是怀疑‘血灵图’之处,我看先派人查明,如真是‘血灵图’再禀明玉帝,想到时玉帝和截教中人也不好阻止救阐教众人脱难从得神位。这不是最好吗?”
黄飞虎听完觉得苏护说的有理,自己只是先行查明‘血灵图’所在,而不是擅自收取,截教也不好发难。于是便做法邀山神听调,前往查找。苏护见此事已毕便离开黄飞虎府邸而去。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镐京和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都发生震动。周幽王大惊,忙朝大臣商议,大夫伯阳甫
道:“天地间阴阳二气,不能失掉规律,如果失掉规律,便是人扰乱了它。阳气伏在地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阳气不能上升,这样就会发生地震。现在泾、渭、洛三河一带都发生地震,是由于阳气失去应有的位置,而被阴气镇压着。阳气失序而在阴气下面,河川的源头一定阻塞了,源头阻塞,国家一定要灭亡。水土气通而湿润,便能生产东西,为民所用。土地没有水源,民众缺乏财物日用,国家不灭亡,要等到何时!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灭亡,黄河枯竭,商朝灭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夏、商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头又被阻塞,源头阻塞必定枯竭。国家的建立必须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这是亡国的象征。”周幽王忙问“这该如何处理。”大夫伯阳甫道:“王上,现如今只能祭奠上天,请求上天庇护大周。”又有一名大臣上前道:“王上,在祭奠的同时应该加派民力将山挖开,疏通被堵塞的河流。只要堵塞被除,河流通畅,必将再无祸端。”褒国国君褒珦道:“王上,三川震动,泾、渭、洛三河流域百姓流离失所,现王上应体恤民情,开国库并令各路诸侯国救助灾民,使灾民体桖天恩。”
褒珦的话立刻引起其他大臣特别是各诸侯国的反对,开玩笑,各诸侯国多年来自己治理,现在要他们把粮食、物资拿出来救助大周的贫民,为周天子赚取名声,这傻事没有人愿意。各路诸侯纷纷劝阻并道:“王上,三川震动,必是三川民众触怒上天,现应命其改过所犯之罪,戴罪立功疏通被堵塞河流,如果进行救助,罪民必定滋长其懒惰心性,到时候上天再次降罪对我大周社稷不利。这褒珦分明想坏我大周社稷,其心当诛。”
周幽王听闻点头道:“不错,想来必定是三川民众触怒上天,才有三川震动之祸,召集天下民众入三川疏通被堵塞河流,一来路途太长,二来耗费太大。现应令其就地改过,就近疏通被堵塞河流。”
褒珦怒道:“尔等小人,误国误君,天下必将毁于尔等之手。君上若听信小人之言必将自毁社稷,请王上三思。”周幽王大怒道:“你是说我是昏君吗?来人将这大胆贼子拿下。”殿前兵卫得令上前将褒珦押往大牢。周幽王不听褒珦之言,三川百姓饥寒篇野无心劳作。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