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韦泽能够去军校视察,意味着他已经回到了南京。看小说到祁睿就趁着休息的时候回家见见老爹。在电话里从老娘祁红意那里得到了老爹准确在家的消息,祁睿就立刻跑到公交站,上了汽车。 立交桥修好之后,公交的速度令祁睿觉得讶异。道路再宽阔,对于几百万人口的南京城也是有限的。红绿灯要面对的是上下班高峰期时每个路口成百上千的自行车与步行者,机动车更是有点争分夺秒的意思。 堵车成了南京最常见的都市风景,交警们扯着嗓子喊,可人民群众带着不快的表情看着交警,或者干脆视若无睹的选择了他们认为可以尽快过街的方式。有些得逞了,有些则制造出了更多的拥堵。祁睿在半年多前充分领教了大堵车的都市生活。 而立交桥修好之后,这局面就变了。公交车和机动车尽量走高架桥通过路口,不再和自行车与步行者们争夺路口的优先通过权。行人与自行车体较小,行动灵便,通过空间增加之后,整个交通效率疯狂提高。本以为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只花了40分钟就到了。 祁睿突发奇想,很想去交通部门实习。他已经确定了卡车为主的快速行动的论文方向,若是连交通都管不好,这种设想就做不到。一进家门,祁睿就见他老爹正在对秘书说道:“我没空去见那帮共产国际的,我们政策和以前一样。可以好吃好喝好招待,可以带着他们在中国看。但是我们不会掏钱支持共产国际的行动。靠山山倒,靠河河干。咱们当年闹革命的时候,谁又掏钱支持我们了呢?既然我们能够成功,那就说明不依靠外来帮助的革命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 听着老爹的话,祁睿心里面突然生出一种滑稽感。这话听在别人耳朵里,最大感受大概是敷衍吧。可这话听在受了韦泽二十多年教育的祁睿耳朵里,他只觉得无比熟悉。虽然不是这样的原词,韦泽教育祁睿的时候也总是这样的思想。 只要祁睿的目的是通过做什么来达成目的,因为没经验而到老爹这里寻求帮助。不管祁睿的解决思路多幼稚,韦泽都会很认真的和祁睿讨论。顶多是韦泽有时候嗓门大点,态度不那么温和。甚至看到祁睿完全不能理解的时候,韦泽手把手的带着祁睿干。但是韦泽始终坚持提供给祁睿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如果祁睿说,“老爹,我想要啥啥啥!”或者是“我想要啥啥啥结果!”那95%以上的几率是被毫不留情的拒绝。经过二十几年思想和行动上的训练,祁睿随着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逐渐能理解自家老爹的理念了。 那个共产国际一听就是打着马叔旗号的一群人,从韦泽的话里面听得出,这帮人大概说了“给我革命资金,我就能做到啥啥啥”。这种要求在韦泽这边基本没有得到通过的可能。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线,在韦泽的哲学观中,这属于很荒谬的事情。祁睿也逐渐理解了这种做法的可笑,世界上难道存在两片一样的树叶么? 秘书走了之后,一家人吃了晚饭。祁睿就把自己的军事论文给自家老爹简单的讲述了一番。之所以简单,也是经验的积累。不管祁睿觉得多么复杂的内容,韦泽都能从理论上轻而易举的弄明白。如果叙述很冗长,韦泽就会说:“我时间不多,再给你x分钟。讲完讲不完都得结束。”所以祁睿已经能做到以非常简略的方式向老爹做报告。 五分钟听完了祁睿的叙述之后,韦泽在书桌上放了两张纸,纸中间立起一本书。“战场都有战场迷雾,你只能存在于你的纸上,敌人也是如此。隔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高墙,你不知道对方纸上是什么内容,对方也不知道你的纸上是什么内容。大家就得靠经验去猜。靠实际积累起来的能力去推演。你希望这种摩托化运输能够在高纵深上施行,理论上讲,卡车的确可以达成这样的功能。可一旦被敌人给发现,这种实践层面上不得不采取一字长蛇阵的运输模式是很脆弱的。这种运输的机动优势又缺乏能够跟上的侦查网。我归纳起来,你希望这能够用在野战上,又觉得里面存在好些难以克服的困难。你对我的看法有什么意见?”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