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战长沙(七)-《1852铁血中华》


    第(2/3)页

    除了将火绳枪改装成燧发枪的技术问题,韦泽还对军工部门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对现在的火绳枪的木质托架进行改造。满清的火绳枪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刺刀战的问题。韦泽要求重新设计木质托架,达成安装刺刀的效果。对于最精锐的部队,大可将他们训练成*手兼刺刀手的角色。即便没有燧发枪,只要修改了木质托架的模样,也能把火绳枪改造成比较顺手的刺杀用*。

    在这个时代,精锐的步兵就是远可以用步枪射击,近可用刺刀搏杀。这种基本能力直到90年后的1942年依旧是全世界步兵的主流。韦泽是要坚定的走这条正确道路。

    短时间内就被韦泽给压下这么多的课题,军工部门负责*的团队心理上承受的了巨大压力。韦泽倒也没有逼着他们立刻就能拿出完善的成果出来,让*研究团队自行苦恼着摸索,韦泽自己则转入铸炮的团队。铁匠们这几天在军工部门的协助下已经把设备给安装完毕,此时的进度已经进入了相当关键的阶段。

    继承了师傅“王大锤”称号的王启秀也算是有真能耐的,拿到了韦泽的火炮设计图纸之后,他与韦泽的军工部门一起铸成了比较精细的模具。用铁水浇筑火炮,首先就得有模具,模具自然是越精准越好。即便是五倍身管比的火炮,炮膛也是越直越好。笔直的圆柱体该怎么制作?对于普通匠人来说,这是个大问题。对于韦泽来说,有了比较精细的文具之后,反倒是容易很多。把圆规定死角度,在很多纸上画出同样的圆,把这些圆小心的裁切下来,叠在一起。用细细的竹篾子固定位置,这就是最个基本的圆柱。

    在纸质的圆柱外面涂上一层蜡,用石膏把这个柱体裹起来,等石膏凝结之后,把纸柱抽出来。再向石膏模子里头注入蜡油,等蜡油凝结,把外面的石膏打碎,就得到了比较好的柱体。有了这柱体之后,就可以进行数次不同材质的倒模。虽然每次倒模之后精度都会下降,可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韦泽也已经竭尽了自己的能耐,即便是精度下降,他也只能接受这个事实。这年头的中国铸炮水平落后,铸造出火炮炮管内部都是凸凹不平,此等火炮打出来的炮弹就如同满清的行政能力一样,只能用“不靠谱”三个字来形容。

    想造可靠的火炮,在不久就会展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铸造法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水压机锻造出一根钢柱,再用机械在钢柱上钻出一个孔。金属经过水压机的处理,金属内部结构会变得非常均匀致密,再有退火等消除应力的工序,造出的火炮炮管质量与寿命都会大大提高。

    当然,这其中还牵扯到非常复杂的金属晶相学问题,包括如何促进结晶,如何消除应力。韦泽不是搞这个专业的,很多东西他只看过相关文章,并不清楚具体操作,他现在能够贡献的实用技术不多。

    有韦泽拍板,铸炮场开始运作起来。化铁的炉子已经开始使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强烈热力让靠近的人都有种身陷火海的感觉。尽管是八月的伏天,所有参与的工匠以及军工部门的战士们,都穿的极厚,罩在外面的外衣上还都湿了水,尽量的通过水份蒸发来带出去些热力。

    这种火窟般的冶炼环境就是农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一道鸿沟。工业国能够通过发展重工业,制造出大量的机械设备来解决单靠人类的肉体不可能完成的生产。而且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与研发,工业国的生产能力还在不断提高。可农业国没有办法靠自己迈过这倒门槛,最终的技术能力被限制在少量的生产规模之内。即便是中国这样几千年领跑世界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积累,也在西方百十年的工业发展积累中全面落后了。

    在永兴的铸炮厂,韦泽给这个场地里头添加的内容不算太多,主要是利用了滑轮组的吊车。滑轮组是铁的,拉动滑轮组的铁链、粗糙的齿轮以及与之配合的链条,都是韦泽不惜人力工本制造出来的。
    第(2/3)页